重庆连续23年试鸣防空警报 纪念“重庆大轰炸”中遇难同胞

来源:重庆晨报 时间:2021-06-07 09:14:59 编辑:何静怡

从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在长达6年10个月的时间里,侵华日军集中其陆海军的主要航空兵力,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无差别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

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大轰炸”中不幸遇难的同胞,昨天10点30分,急促的防空警报声响彻山城重庆,这是我市连续第23年在6月5日这天进行防空警报试鸣放。防空警报试鸣放旨在警醒全市干部群众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上午,重庆上空响起防空警报声有4类。其中预先警报是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1个周期(时长3分钟),告诉人们敌空袭兵器即将来袭;空袭警报是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1个周期(时长3分钟),告诉人们空袭已经开始;解除警报连续鸣3分钟,告诉人们空袭已经结束;灾情警报鸣3秒,停3秒,反复30遍为1个周期(时长3分钟)。

除了进行防空警报试鸣放,“山城洞天”人防工程服务民生专项行动首批示范项目将于近期陆续开放。其中包括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地面以下的防空隧道时隔80年后,将于7月首次对市民和游客开放。

而位于渝中区经纬大道虎头岩山顶的重庆市人民防空宣教馆也已落成,记者在现场看到,宣教馆内陈列展示着关于大轰炸的照片、资料,并有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影片。“除了照片资料,这里面还展示了很多人防知识,例如里面展示着人防应急指挥车,手机没信号了,就要靠这个车。另外,里面还有一些互动展示设备,通过人脸识别,便能进入到救灾现场等等。”重庆市人民防空宣教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宣教馆落成可以提高人防宣传教育吸引力、渗透力、影响力。里面的体验式教育教学也能提高市民的防空知识和防护技能,提升人民群众在灾难面前的应对能力,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当我听到防空警报时,第一时间就反应过来,这是为了纪念‘重庆大轰炸’中罹难的同胞。在我看来,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以前被轰炸的城市,现在却欣欣向荣一片繁华。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警报声是为了提醒我们记住历史,并奋发图强,砥砺前行。”家住虎头岩公园附近的市民刘意旋说。

新闻多一点

人民防空五大手段

“走、藏、消、装、疗”是人民防空五大手段。在信息化战争年代,空袭已经发展成为多空间、多平台、多弹种的综合打击体系,因此现代防空大都实施联合防空的作战体制,即要地防空、野战防空和人民防空。

其中,人民防空是防范和减轻空袭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人民防空主要通过“走、藏、消、装、疗”五大手段来减轻战争带来的危害和损伤。

“走”,即疏散,将战时不宜留城的居民和对支援战争有重要作用的厂矿企业疏散搬迁到相对安全的地区。

“藏”,即掩藏,将战斗人员和重要战备物资转入地下,利用人防工程进行掩蔽。

“消”,即消除空袭后果,组织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和志愿者迅速进行抢险抢修和自救互救行动,消除敌空袭后果,尽快恢复城市功能。

“装”,即伪装,运用各种制式或就便器材对防护目标实施伪装。

“疗”,即对空袭中产生心理障碍的民众进行治疗。

人防小贴士

听到防空警报怎么办?

防空警报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战时,如果你听到预先警报该怎么办呢?

千万别慌乱,马上行动起来,开始进行紧急疏散、掩蔽,关掉水、电、气,背上应急包快速进入人防工程。

应急包里要放哪些必需品?证件、简单饮食、医疗用品、衣物、求生工具、照明设备等。进入人防工程后,一切要听从人防工作人员指挥,在指定位置坐卧休息,保持体力减少工程类氧气消耗,严禁使用明火,不吸烟少饮水。

这时,如果你听到空袭警报,就说明轰炸可能已经开始了。

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了,怎么办?快速选择安全位置就近隐蔽。在室外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广告牌、高压线、易燃易爆物品,还要避开火源、水源,如水库大坝等地。需隐蔽在矮墙、花坛、土包或有台阶的地方。如果在室内,要注意避开玻璃窗、高书架、衣柜、吊挂物、贴近墙角蹲好或躲到床桌下隐蔽。

一声长达3分钟的警报响起就是解除警报,宣告空袭结束。听到它,你就可以走出人防工程了。但是别急,还要小心周围的次生灾害。

相关新闻

大轰炸幸存者、88岁老人粟远奎讲述当年的故事

游客:对那段历史印象更深刻了

“想来纪念在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中遇难同胞,也想站在这里听防空警报,感受当年的危急和人们的苦难,铭记这段历史……”昨天,一大群市民自发来到渝中区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遗址,在遗址外摆上祭祀物品,并一起聆听防空警报。

这一天,来现场的还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的亲历者和幸存者,今年88岁的老人粟远奎便是其中之一。80年过去,粟远奎再次回到这里,往事仍旧历历在目。

据粟远奎回忆,1941年6月5日傍晚,日军发动空袭。那时,8岁的他正和家人吃晚饭,一家6口忽然听到防空警报响起。父母听到警报声,迅速用皮箱装上家里的贵重物品,带着哥哥、两个姐姐、粟远奎和弟弟向防空洞入口奔去。因为家住得近,他们成了第一批躲进防空洞的百姓,跑到了防空洞深处。

起初,人群沿着防空洞两边墙壁坐下,留下中间通道过人,但防空警报一直没有解除,涌进来的人越来越多,把中间通道挤得满满当当。粟远奎的父亲逐渐感到呼吸不畅,预感不妙。他带着一家人往洞口方向艰难挪动,试图在洞内换一个氧气充足的地方躲避。

但洞里已经开始变得混乱,里面的人往外挤,外面的人往里面挤。挤着挤着,一家人就挤散了。8岁的粟远奎身高只及成人腰部,他被挤到一个拐角的地方,紧紧贴着凹凸不平的墙面。他蜷缩着,最后昏睡了过去。

当他醒来时,已是次日,他腿脚麻木,手脚并用顺着台阶爬出防空洞。出洞后,看见的却是堆积如山的尸体,那一幕让粟远奎终身难忘。

回家后,粟远奎见到了焦急的母亲和躺在床上的父亲,却没见到自己的两个姐姐。母亲带上他们,一起去找姐姐,因窒息遇难的老百姓尸体从磁器街排到了十八梯,几人反复辨认,四处寻找,最终也没能找到。战争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每到中元节,粟远奎都会随母亲一起祭奠两个姐姐,这是老人心中永远的痛。

而另一位幸存者曾宪君说,她半岁那年,父母在重庆大轰炸中去世。自己每年清明节和6月5日,都会来这里祭奠,祭奠自己死去的双亲,也祭奠当年罹难的同胞。

“我了解过这段历史,今天来到重庆,现场听到警报声,也见到了当年惨案的幸存者,听他们讲述了当年的故事,只觉得这段历史在我的心中变得更加深刻了。”家住四川德阳的万斌今年33岁,“历史不能被遗忘,我们应该牢记历史,总结经验教训。过去的伤疤总会过去,光明总会到来,希望我们的祭奠,能告慰不幸罹难的同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