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 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12-23 17:02:24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珍珍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两江新区是重庆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重庆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今年,两江新区把科技创新作为“一号工程”来抓,高水平实施“科创+产业”导向,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 张坤琨/摄)

平台支撑强化创新示范

10月14日,“物质科学与大国重材”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在两江协同创新区举行。

该论坛不仅是新材料产业领域的一场盛会,也是共谋制造强国大计,促进先进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

促进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两江新区先后打造了两江协同创新区、礼嘉悦来智慧园、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三大创新平台,形成了从研发到展示再到应用的完整场景,高端要素加速聚集。

其中,两江协同创新区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累计引进大学大院大所40家,集聚高端创新人才1500余人,落地国家级、市级博士后工作站40个,累计立项各类科研课题150余项,转化成果48项,培育孵化企业57家,并与重庆本地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发展。

今年上半年,哈工大重庆研究院与广域铭岛、成都恩乐、重庆益源捷科、重庆镜辰美科等22家高科技企业、投资公司及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及产品市场“痛点”,研究院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硬核技术,在人工智能、精密装备与技术、极端环境材料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礼嘉悦来智慧园打造“智慧生活的一天”,打造60个体验场景、130个体验项目,展现智能化在高品质生活中的引领作用,丰富拓展“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精心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美丽智慧湾区。

(礼嘉智慧公园 李莉/摄)

在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一幢幢创新楼宇耸立在山水之间,优美的创新环境让这里集聚了包括腾讯公司、猪八戒网等在内的620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工业互联网、汽车软件、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研发应用等产业链条不断壮大。

以高端平台为载体、多渠道引进创新要素的做法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魏加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重庆创新能力最活跃的区域,两江新区正先行先试,加大对全球一流的专家学者及科研机构的引进力度,促进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和科研人才培养,目前来看效果明显。

除了三大创新平台之外,两江新区还依托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优势,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建成市级及以上双创载体39家,累计孵化企业3000余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孵化器数量居全市第一。

不仅如此,两江新区还在积极提升创新供给能力。包括腾讯西南区域总部、吉利工业互联网全球总部等已经落户两江新区,龙头企业引领、中小型企业支撑、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

“科创+产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而在今年,两江新区一口气连续发布了包括《两江新区关于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 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重庆两江新区打造产业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1—2023年)》《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2021年重点任务》等1+2政策体系,硬核推动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是其中的重点。“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解决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我们坚定‘科创+产业’导向,构建政、产、学、研相互赋能的科技创新生态。”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飞说。

(两江协同创新区 张坤琨/摄)

仅有100多名员工的重庆摩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超高精密3D打印系统,最高精度可达2微米,而同行企业能达到的精度水平一般是50微米。公司负责人邹斐说,此前这一先进技术在国内应用有限,曾让企业很苦恼。

为鼓励新技术应用,两江新区建设技术共享平台,将摩方的3D打印技术开放性地提供给企业及院校使用,降低了客户使用新技术的门槛;另一方面依托落户的40家科研院所联合企业攻关下一代精密打印技术。重庆摩方因此很快打开了市场,并获得了今年全球光电科技领域大奖。

不仅如此,两江新区还找准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统筹作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格局。

同时,两江新区还在加快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汽车、电子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今年前三季度,两江新区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长2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3%。

其中,依托“六国九地”的研发布局,位于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已经成功掌握500余项智能化核心技术和近400项新能源核心技术,推动其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之一。今年前11个月,长安汽车销量已经突破了200万辆。


(长安汽车生产线 企业供图)

传统制造业不断创新提升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以机器人产业为例,目前两江新区已引进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项目近30个,基本形成集研发、应用和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以及智能装备产业链,同时自主研发了22款机器人,建成了14条自动化示范线。

今年以来,两江新区扎实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大力实施“链长制”,同时还面向智能网联等8大产业方向组建了产业创新联合体,产业发展高质量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数据显示,两江新区已经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18家,市级研发平台342家。在此推动下,新区今年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约20个百分点。

创新活力迸发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创业人数的大幅增加。截至目前,通过开放引才引智,两江新区已经汇聚包括院士等高层次人才346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83.6万人。

李洁表示,两江新区将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创+产业”为导向,强化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个协同”,探索“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引领+高校院所参与”的协同创新路径,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创新动能。

川渝两大国家级新区携手推进协同创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将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4月,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联手成立了八大产业旗舰联盟,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科技创新产业联盟。

按照规划,科技创新联盟将依托成渝两地科技创新丰富资源及自身优势特色,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协同创新驱动发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同创新中形成合力,增强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为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两江协同创新区 张坤琨/摄)

在两大国家级新区的推动下,两地的创新企业、科研院所等也互动频繁。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在两江新区、天府新区分别布局了重庆研究院和四川研究院,由上海交通大学地方研究院管理处处长徐兵,同时担任重庆研究院和四川研究院的院长一职,还在本校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川渝研究院。

为了最大限度强化协同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创新管理体制,两院负责人互相任职,如川院副院长王博任重庆院投资总监,刘伟同时任川院和重庆院院长助理等等。

不仅如此,两家科研院所还联合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川渝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轻量化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以轻量化创新中心为例,重庆研究院基于两江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特点,成立重庆供应链中试平台,负责材料的中试,并协调所有的供应链资源。四川研究院重点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负责材料理论研究,包括高导热材料、免热处理材料的理论模型建立等。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与天原集团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吴锋院士团队在新能源材料方面的技术优势及人才优势,利用属地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资本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同时融合天原集团的技术优势,开展先进正极材料的联合研究开发,攻克锂电材料新技术难题,尽快落地研发成果。

优化环境打造优良创新生态

目前,两江新区正进一步培育和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全要素、全链条生态系统。

一方面,结合“放管服”改革,两江新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成渝地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等试点,并携手渝北区、北碚区、江北区等实现“四区通办”,一流营商环境加速形成。

其中,第一批“四区通办”事项清单,涵盖了市场监管、建设、社保、税务等12个部门、215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法度提升了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获得感、满意度。

(两江新区政务中心  彭丽桦/摄)

同时,两江新区还在着力推动双创生态升级,并初步形成了融资方式多样、科技服务质优、产权保护严格的创新创业环境。

2020年1月,两江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打造百亿级科技创新投资基金群,促进供给体系、需求体系、金融体系三角框架相互支撑更加适配,形成“政产学研资用”协同创新的生态链。

依托这一揽子的科技金融产品,两江新区将通过强化科技供给体系建设,满足产业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截至目前,已经有613家科技型企业累计获得贷款17亿元。

此外,为进一步营造更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两江新区还联合重庆大学举办了明月湖科创实验班,在今年重磅推出了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并在今年举办了“智汇两江”活动300多场,逐渐成为创新创业者“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三梦之地”。( 谢力    图片由两江新区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