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开始,每年5月的第三周为科技活动周,至今已经开展了20届。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决胜未来,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和编制论证,《九龙坡区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于今年正式印发实施,该《规划》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九龙坡在科技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把科技强区建设作为总命题、总纲领、总要求,为重庆市九龙坡区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描绘了“路线图”“施工图”。
近年来,九龙坡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据数据显示,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2015年增长37.07%,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达到90.22%,在全市排名第2位,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66%。培育百亿级龙头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432家,在全市行政区排第1位。建成新型高端研发机构9家、工程技术中心和研究中心76家、协同创新中心4家、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7家。
累计集聚高层次科研团队22个、高端人才近100人、“双一流”人才2000余人。建成全国首个人才服务联盟平台,出台“人才龙卡”制度。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8.47亿元,新增小微企业7.7万户。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孵化器5家,打造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市级众创空间14家。成功创建2016年——2020年全国科普示范区。
《规划》明确指出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把打造成渝“双城”“双核”重要的科技创新新高地、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主目标,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主战场,把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作为主平台,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把优化创新生态作为主任务,奋力谱写九龙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四大提升
到2025年,创新投入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贡献明显提升、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双核”重要的科技创新新高地,科技创新质量实现新跨越,有力支撑九龙坡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
大幅提升科技创新集聚度。汇聚高新技术企业750家、科技型企业4000家,培育新型研发机构2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的占比不低于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占比不低于70%。
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活跃度。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年均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6%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科技创新活力和能力明显增强。
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度。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高校在九龙坡设立分院、分校,引进国际国内高端创新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5家,大力引进“两院”院士等领军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1200名。
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贡献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0%,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6%,成为重庆市重要的科技成果诞生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八大任务
着力建设“两园两带”科创示范区域。两园两带分别是“杨家坪——谢家湾”智慧城市展示带,九龙半岛及湾区“科艺”融合发展带,九龙科技创新园区,西彭科技创新园区。通过实施“两园两带”科创功能提升工程,努力把九龙坡建设成为“双城”“双核”重要的科技创新新高地。
加快推动产业科技创新。聚焦汽车摩托车、智能产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和现代化服务业“4+1”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氢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实施“九龙智造”提质工程,组织实施重点研发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攻克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发展新业态,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集群发展。
大力推动社会民生科技创新:加强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创新,提升生态环保科技水平,促进公共安全科技创新。
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引育科技创新人才。拓宽科技人才引进渠道,培育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
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示范区,推进与重庆高新区一体化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创新,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转变科技管理职能,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建立科研诚信机制。
营造优良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强化科学技术普及,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廖婉延/文 周邦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