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晓入,草木蔓发;武隆大地,勃勃生机。
行走在重庆市武隆区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山水间,不仅能领略到世界自然遗产地奇山秀水的原生态魅力,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这片“小金叶”促进“大振兴”的蝶变力量。
艰苦创业 汗水谱写致富歌
2022年4月28日,在武隆区浩口乡邹家村邓胜的烟田里,一群穿着红色志愿者服装,正在烟田里忙碌开来。这也是武隆烟草人,践行党为民脱贫致富的“初心”,数十年如一日情倾黄土育金叶的真实写照。
坐落在渝东南武陵山和大娄山的武隆,解放后,境内仅有一条319国道公路和乌江航道是走出大山的通道。当时的7个片区46个乡公所无水、无电、无路、无产业,大多数农民百姓过着穿不暖、食不饱、无收入的穷日子,全靠国家这个“大家庭”救济。
摆脱贫困,走出大山,成了一代又一代武隆人的梦想。然而一个以红苕、洋芋、玉米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山区,黄土生“金”路又在何方?
据武隆县志记载,1976年与贵州接壤的长坝、黄莺、白云、文复、三会等地农民,为开辟黄土生“金”渠道,自发从贵州引进烤烟试种。这一株新绿的植入,为武隆这个极其落后的贫穷山区,铺就了一条金色的希望之路。
1982年,武隆县委、县政府正式把烤烟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要经济支柱来建设,不仅曾创造了1994年至1996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单位”的辉煌记录,而且把经过40年的精心培育,打造的“武崚天香”烟叶子品牌,成为当地县域经济单个农业产值过亿元的产业。
发展种烟40年来,武隆烟区靠烟经济的初步积累,大力改善了交通、能源、水利、住房等基础条件;兴建了旅游、水电、蔬菜、畜牧、中药材等产业。这一产业的培育发展,有效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进程。现在,武隆烟区尽管随着产业结构优化,逐步发展成以乡村旅游、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重点的“农旅融合”发展增收之路。但烟叶产业依旧是巩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道最美“绿色”。今年,全区计划种植3.4万亩烟叶,仍将可为900余户烟农带来1.3亿元的收入。
抓住机遇 情予烟农办实事
2022年5月15日,在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杨柳农业社,董树民正在烟田里忙碌着移栽烟苗,以期今年种植的150亩烟叶再获大丰收。因为他已连续在这里包地规模种烟5年了。
董树民为何从凤山街道广坪村来这里种烟呢?这缘于烟草行业实施“强农惠民”政策创造的便利条件,让他们再次把致富的目光投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2005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推出以烟水、烟路、烟机为重点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在全国各烟区实施。这一惠农政策的实施,如同阵阵春风喜雨,润泽祖国山乡大地。
武隆烟草人更是抓住机遇,义无反顾地把建设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纤绳,深深地勒在自己的肩上,并通过内引外联、探索创新,确立了由“政府组织、烟草把关、部门实施、农民监督”的建管模式,快速、高效、有序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短短10多年,武隆烟区就累计获得6.4亿元的烟草援建资金,在22个种烟乡镇,建成烟水池75万余立方米,改造和硬化烟区道路600余公里,新建机耕道200余公里,完成土地整治项目1万亩,建成集中专业化育苗工场78座,集群烤房4067座,标准化烟叶收购点3个,援建接龙水源性工程1座。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种地难、运输难、用水难的瓶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最硬的一道基础。
接龙乡两河村村民李刚发,就是靠“一湖碧水”而走上“农旅融合”发展致富的一个典型代表。2013年,随着烟草援建的接龙水库正式下闸蓄水,他就围绕接龙“小水库”做起增收“大文章”,将自家的土墙房推掉,投资开起农家乐,投入营运就实现开张大吉,当年“蜂蜜+农旅”两项产业就“掘金”近5万元。从此走上这条“农旅融合”的增收致富之路。
如今,武隆烟区随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加上自然生态山水,“风景”变“钱景”。正全面形成以乡村旅游、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重点的“农旅融合”发展增收之路。
(陈庆发/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