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乡村旅游环线)
2011年,渝湘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这条被黔江当地人称为“扶贫路”的高速通道,使黔江从此被纳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体系,对黔江人民的脱贫致富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正是这条高速公路,联通了黔江山区与外部的世界,成为黔江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大通道。近日,采访组一行走进武陵山区腹地黔江区水田乡石郎村,亲眼目睹这个流传着革命烈士商荣德传奇故事的地方,如何从曾经的穷山沟蝶变为自带“田园风情”的美丽山村。
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时下,石郎村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一行人走进村里看到,幢幢错落有致的民居,示范点周边生机勃勃的田野,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构成了一幅天然的乡村美景。在村子半山腰的一栋小洋房前,几个老人闲来无事又聊起了关于商荣德烈士曾经在这里英勇就义的故事。
(志愿者擦拭烈士墓碑)
“据说,当年商荣德为了掩护队友撤离,与土匪周旋。弹尽粮绝后,被土匪抓获。这些土匪太残暴了,他们用铁钩把商荣德的手掌穿透,然后拉着他一路从呼烟垭走到了罗家垭口。在罗家垭口,残暴的土匪,竟然把铁丝穿进他的肩胛骨,并把他挂了起来。商荣德还是什么都不说,最终土匪残忍地将其杀害……”商荣德死后数年,他的老父亲跋山涉水上千里找到他,把他的遗体带回了山东老家。现在这里的烈士墓,是当地村民为了纪念他给他立的衣冠冢,墓里只有一根他生前用过的腰带。”70多岁的马文光老人告诉笔者。
从水田乡政府所在地出发,沿着村道路驱车约10余分钟,便来到了商荣德烈士墓的所在地罗家垭口,不远处就是当年他被捕的呼烟垭口,阵阵山风卷起无边的绿色波涛。烈士墓前堆满了鲜花,那是当地老百姓自发的纪念他而留下的。
据商荣德烈士纪念碑上的文字记载:商荣德(1925.6-1950.2),山东省东营市油郭乡东商村人,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到黔江后任河口区(今冯家)助理员。1950年2月6日,他带领工作队员前往金溪征粮,途经呼烟垭遭土匪袭击,最终为掩护队员离开,被土匪杀害,时年25岁。
“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虽然已经远去,但那些红色的记忆从不曾淡去。如今,这里是我们当地学党史的主要打卡地。当地人口口相传,商荣德被他父亲接走的那天,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为他送行,并在此建立了衣冠冢。”随行的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段利明告诉笔者。
公路修到家门口
公路是社会经济的“血脉”之一,是疏通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为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水田乡正加大马力建设便捷的公路网。该公路网以邻近龙桥社区的高速公路为起点,打造全域旅游特色线路,让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水大山,变成带动百姓致富的绿水青山。
“像我们这样的边远地区,能通上高速路,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更别说吃上高速路带来的福利。”不少老水田人感触颇深,“渝湘高速虽然只是从我们乡龙桥社区的高家庄一带穿山而过,但由此带来的发展是难以预估的。现在,那里不仅正在修包茂高速和黔恩高速路的互通立交,石郎村的乡村旅游环线也在这附近开建,相信以后咱老百姓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四通八达的产业路)
笔者在水田乡大塘村1组看到,数辆挖掘机同时作业,马达轰鸣,机械长臂正不停地开挖,往里削下山坡土。数辆土方车来回穿梭,运载土方,整个工地一派繁忙景象,部分路段已经从原来的3.5米扩宽到7米。
“这条路长约22公里,不仅联通了水田乡的石郎村、大塘村、水田社区、龙桥社区等4个村庄,还连接了冯家街道的寨子社区以及濯水镇的濯水社区,将来再到石郎村旅游观光,可以直接从龙桥社区旁边开车上来,比往水田街上走近多了。”水田乡党委书记喻刚介绍,这条公路完工以后,将带动沿线乡村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又一大助力点。
笔者在村里看到,此前硬化的村道公路四通八达,连接着每个村落。村民的院坝、入户路基本实现硬化,周围环境较为干净整洁清爽。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烤烟等产业发展得也十分喜人。人在其中仿佛置身于花园之中,顿觉心旷神怡。
乡村振兴正当时
现如今,石郎村产业遍地开花、百花齐放,成为增加集体收入、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径。过去的市级贫困村石郎村,如今已经成为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三变”改革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
(红豆杉产业园)
笔者在石郎村的红豆杉文化园里看到,漫山遍野的百合苗和红豆杉相互映衬,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耀眼。村民们正在给百合苗打驱虫药,田野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据了解,石郎村在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同时,主要以烤烟、蔬菜、药材等特色种养殖和劳务输出业为主。7组村民张朝举致力于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在200余亩脆红李基地里套种辣椒苗,带动几十位石郎村民增收致富。
石郎村村民张朝峰,自从在基地里务工以来,每个月能收入1600元左右,一年收入近两万元,这笔钱让他的日子变得宽裕起来。“我们闲置的土地,不仅派上了用场能获得分红,年老了还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呢。”张朝峰说。
目前,水田乡正全力推进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石郎村的特色产业发展,已推动全乡建成4000亩脆红李基地、2500亩蚕桑基地、1200亩食用菌基地、1000亩蓝莓花卉苗圃基地、3500亩蔬菜基地,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推行桑菌套作、果蔬间作、菌菜轮作等模式,建成5000亩亩产万元立体农业示范基地。
该乡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将以“田园风情·清凉水田”为目标,建设“红豆杉+脆红李”小镇;打造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示范乡,坚持示范带动,把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有机结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美丽新水田。 (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