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一张彩纸,让崖壁上的石刻造像跃然纸上。
上游小学以重庆大足剪纸为载体,结合地域文化资源,引导孩子掌握剪纸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展现自身的个性和特长。
挖掘本土民俗文化
“这幅剪纸画惟妙惟肖,突出了北山二佛身背白塔主题,画面美观、大方。”这幅由上游小学选送、刘范春老师创作的《二佛背塔》,在大足美术馆举行的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奖,受到评委们的高度称赞。
《二佛背塔》作品获得观众及评委好评,绝非偶然。
始建于1937年的上游小学,距大足城区3公里,位于棠香街道和平新村。现有学生230余人,教职工21人。
“我们学校不仅有海棠园的美丽风光,还有精湛的石刻艺人、剪纸艺人等人文资源。”上游小学校长邓佳国说,“如何汲取地方文化精髓,挖掘本土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打造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特色文化校园,成为了我们的思考。”
为此,学校紧紧抓住乡土特色,挖掘乡土文化,开设地方课程。深入挖掘惜字阁村的惜字炉和惜字阁等文化特色,以及老上游村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提炼出“惜字崇文力争上游”的文化精髓。
剪纸艺术进校园
“通过剪纸艺术进校园,大力开发乡土教材,用身边的事例教育人,用身边的故事感化人,让传统文化润泽了孩子们的心田,也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升。”邓佳国说。
2017年3月,学校与大足区剪纸艺术协会达成合作共识,把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足剪纸作为特色项目引入学校的艺术学习,成立了“剪纸工作坊”。
当年9月,学校千方百计筹措经费,建立了传统文化教育专项资金,配备刻刀、刻盘、纸张等所需工具,并专设剪纸工作室作为师生剪纸的活动场所。另外筹资用于教师培训、补充工具及作品制作、展出费用等。同时将剪纸作为学校艺术特色,在一至六年级普及剪纸技艺。
同时,特邀大足区剪纸艺术学会会长刘晓白和大足区教师进修校美术教研员朱凯多次到校为全体教师做专题讲座,进行现场指导;聘请惜字阁村的民间剪纸艺人代廷仲为学校剪纸校外辅导员,开设剪纸课堂,积累素材编写剪纸教材。
学校组建了一支以美术教师刘范春为主的剪纸教学团队,编撰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还将剪纸纳入校本课程,配备专业教师面向一至六年级学生开展剪纸艺术课,传授剪纸知识和剪刻技法。
几年来,剪纸艺术在上游小学师生的心中扎下了根。刘范春为此深有感触,“剪纸课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剪纸的艺术魅力,还激发了学生们不断学习和传承大足本土民俗文化的兴趣。”
今年3月,学校利用剪纸特色课程,按照“基础+特色”的方式,为全校学生开展课后服务,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学校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优势,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组织专职美术教师和部分区剪纸协会会员的教师参与辅导,对全校各班级的所有孩子每周定时定点开展剪纸指导、练习,提升了孩子们剪纸技艺,提高了审美、爱美、创造美的热情。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们过去放学回家后无人照看,现在好了,既有老师亲自辅导作业,还能学习一门特色艺术。”
大足剪纸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不仅是传承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这门文化里还涉及知识、技能、思维、创新、审美等多方面。孩子们从剪纸中可以收获更多课本外的东西,并从中激发学习积极性,促使自身全面发展。
如今,大足石刻、大足地方建筑及校园生活,成为师生剪纸创作的源泉。上游小学的师生们《二佛背塔》《戏曲进校园》《启迪》《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精美作品,也成为了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多年来,该校还打造了一批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知识、传统文化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还培养了多名优秀学生。师生们的100余件作品连续三年参加市、区内多部门组织的剪纸和儿童画作品展,其中50余件作品获奖。学生郭媛、代晨雨等学生作品在市、区级各类比赛中也多次获奖。学校“剪纸艺术工作坊”获得区级二等奖,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区级文明校园”、首批“语言文字达标学校”等。
“今后,将带领学生更多地了解大足石刻、大足五金等地域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师生传承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邓佳国高兴地表示。(谭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