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的510天——写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召开之际

发布时间:2020-06-12 14:02:04 来源:重庆日报 责任编辑:何静怡

 

川渝高竹新区是川渝两省市批复设立的首个共建新区,将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产城景融合发展等新路径,打造区域协作样板。图为川渝高竹新区渝北片区(摄于4月27日)。通讯员  许可  摄/视觉重庆

从2020年1月3日到今天,不到一年半,共510天。

在这510天里,248份合作协议签署,52个合作共建的重大项目开工,两批共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发布,毗邻地区10个合作共建的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方案编制全部启动……一幕又一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戏”精彩上演,一系列务实举措在川渝两地频频推出。

牢记嘱托,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这既是重大机遇,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是两省市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在过去的510天里,川渝两地勠力同心,战疫情、战复工、战脱贫、战洪水,相向而行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歇,交出一份“化危为机”新答卷——

2020年,川渝地区GDP总量占全国比重稳步上升,较2019年提高0.15个百分点。2021年一季度持续延续良好势头,重庆、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18.4%、15.8%,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

迅速行动大胆创新机制体制

已签署合作协议248份,平均两天“握手”一次

新定位,需要新作为。

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吹响“集结号”,川渝两地迅速行动。

2020年1月6日,重庆市委常委会和四川省委常委会在同一天分别召开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两省市人大、政府、政协以及相关部门、区县迅速展开部署,研究如何抓好落实。

要努力更要有智慧。区域合作要真正做到“一盘棋”、“一体化”,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

为打破藩篱,双方分别成立以省市党委书记为组长、省(市)长为副组长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有关部门、市区县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协调推进重点工作。

同时,按照“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的要求,双方建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和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机制,组建人员互派、一体运行的联合办公室,设立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协同创新、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等7个联合专项工作组。

在体制机制推动下,从2020年1月以来,重庆、四川的党政联席会议开了2次,今天召开第三次;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开了3次;联合办公室主任调度会议开了8次。

各级各部门的合作更是全面开花。据统计,自去年1月3日以来,两地已有10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主要职能部门、重要开放平台、重点合作市区(县)互派挂职;两地有关部门、市区(县)已签署合作协议248份,平均两天就“握手”一次。

可以说,这一年多来,川渝各个部门、各个市州区县、各个领域,开展的交流、互动、签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层级之宽、范围之广、密度之高、气氛之热,前所未有。

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已开工重大项目52个,完成投资1271.6亿元

据了解,近日,川渝两地将共同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实施方案》。

对川渝两地而言,这是两个举足轻重的产业。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渝地区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全国占比近12%,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2020年,两地电子信息(含软件)产业营收规模达2.1万亿元,同比增长18%。

产业兴,则川渝强。

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避免各自为政、同质竞争,川渝聚焦产业发展做强项、建基地、强链条、聚要素,积极构建两省市分工协作、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制造业领域,两地联手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推动战略性支柱产业嵌入式、集群化发展,为两地企业线上线下搭建供需对接平台,联合选定20个园区为首批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金融领域,两地共同设立了300亿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并协同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本外币合一账户等创新试点加速落地。

数字经济领域,两地共同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已建设5G网络站点9万余个。

农业领域,两地打造了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国家优质高产高效粮油保障基地、万达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加快建设。

文旅领域,两地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培育“文旅+大熊猫”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两地“作媒”,推动成都宽窄巷子、重庆洪崖洞等景区“牵手”,开发跨省市旅游线路70余条。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

要畅通经济血脉,交通必须先行。2020年7月,川渝两地共同签署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外联”、“内畅”双管齐下。

为加快项目推进,川渝制定两省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工作机制,按照“一项目一专班一方案”,首批筛选出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8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由两省市四大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副省(市)长分别牵头联系。

开拓进取,天道酬勤。

出渝出川大通道——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成达万高铁、渝万高铁已开工;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等加快推进;渝昆高铁、郑万高铁、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等加快建设,成渝客专完成提质改造。

川渝内部交通——泸州至永川高速公路重庆段、成都至资阳至重庆高速公路四川段、渝广支线高速公路等建成通车,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有19条已通或在建;南充至潼南、内江至大足、泸州至永川、梁平至开江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成渝扩容、遂渝扩容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川渝合作共建的67个重大项目已开工52个,累计完成投资1271.6亿元。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西部科学城建设快马加鞭

5月17日,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式挂牌,并签约落地一个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西部(重庆)科学城管委会、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渝合作共建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

实际上,自去年建设大幕拉开以来,西部(重庆)科学城一直在跟时间抢速度。

科学大道一期完成总工程量的30%、二期已开工;

科学会堂正在开展PPP项目招标,力争6月底开工建设;

科学公园正在完善方案设计,一期下半年即将开工;

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等17个科创平台落地;

联合微电子等135个产业项目签约;

……

一年多来,一项项标志性工程如火如荼建设,一个个项目加速签约落地。在重庆中心城区西部槽谷地带,一方创新高地、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作为西部科学城的另一组成部分,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建设也在快马加鞭。

截至今年3月,西部(成都)科学城已聚集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华为鲲鹏生态基地等科技创新基地14个、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39个,建成投运成都超算中心。

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交办的任务。中央有部署,川渝有行动。

除了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两地在科技合作的多个方面携手向前——

在项目上,2020年4月,“川渝联合实施”首批重点研发项目启动,双方各出资1000万元,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两个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川渝两地共立项资助项目15项,如今已取得重要进展。

在人才上,目前,川渝已实现近3万名科技专家资源共享,其中高级职称占比90%以上,院士、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约2000余名,涉及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口健康、农业等多个领域。

在平台上,今年4月,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可以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科技创新和检验检测、研究开发、技术咨询等服务。目前,平台已整合开放川渝两地大型仪器设备14090台/套,成为推动川渝两地协同创新的重要科技资源。

5月27日召开的2021重庆四川技术转移转化大会,将集中发布川渝两地的创新成果,通过搭建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推动川渝两地实现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落地转化。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进行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

5月21日,第三届西洽会在渝开幕。在这场开放盛会上,主宾省四川当仁不让——

不仅展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技术、文化旅游等多领域最新成就;还与重庆、广西、贵州等兄弟省区市,以及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等国家联合发出“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重庆)倡议”。

西洽会刚闭幕,重庆就出台了《2021年重庆市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将把西部陆海新通道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结合起来,持续推进川渝地区合作建设,推动重庆江津、永川、荣昌等与四川自贡、泸州、内江、宜宾等共同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

这只是川渝携手开放的一个缩影。

川渝深知,要不负中央嘱托,必须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共建改革开放新高地,既是责任,也是方向。

在开放领域,川渝紧密携手推动的,还有中欧班列(成渝)号。

2021年元旦,中欧班列(成渝)号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和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同时发车。这是中欧班列首次两地联合开行。

目前,川渝双方已制定近、中、远“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瞄准“把中欧班列(成渝)号打造成中欧班列第一品牌,助推成渝地区成为面向欧洲的桥头堡和欧洲投资中国西部的首选地”的目标共同奋进。

在改革方面,川渝两地也大胆创新,进行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

创新开行“沪渝直达快线”,水运物流上海至重庆12天、至成都14天左右;

组建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市设立的联合河长办,共同整改跨界流域问题;

建立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域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协作机制,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市场监管案件线索移送等机制,开设“两江天府合作办事窗口”,实现异地申办营业执照;

共同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示范等重大改革,研究建立跨区域合作财政协同投入机制和财税利益分享机制;

共同出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重大改革举措》和两省市《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指导意见》。两省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作为川渝首个协同立法项目,将于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2020年7月,川渝将毗邻地区融合发展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头戏”,联合印发《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加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两省市共建10个区域合作功能平台。

截至目前,10个功能平台已全部启动方案编制。其中,川渝高竹新区和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已获两省市政府批复设立,新区开发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相信,随着各个功能平台的逐步推进,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将成为川渝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联动成渝的重要门户枢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索更多可行路径。”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迈向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已联合发布两批共210项“川渝通办”事项

“罗婆婆,看镜头,眨眨眼睛,转一转头……”

近日,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工作人员,上门帮73岁的罗国禄老人完成了养老待遇领取人员资格线上认证。

罗国禄是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在四川。原本要两地邮寄材料,花10多天的认证,现在家里几分钟就完成了。

罗国禄享受的便利,源于“川渝通办”。

截至去年底,“川渝通办”事项已达95个。其中,不仅对国家要求2020年底实现“跨省通办”的58个事项进行了全覆盖,还拓展新增了32个川渝特色“跨省通办”事项,并把5个国家要求2021年底实现“跨省通办”的事项,实现时间提前了1年。

“川渝通办”的范围还在不断拓展。

今年3月,川渝两地联合发布川渝通办事项第二批清单,有115项政务服务,将统一在今年10月底前全部实现通办。其中包括国家确定的65项,将比国家要求时间提前两个月。

为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双方的通力合作还有很多。

如携手抗洪——

2020年8月,三峡库区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水“长江5号洪水”过境重庆。在长江5号洪水进入重庆前,川渝通过多次水库联合调度,对洪水踩“刹车”。

市水利局水文与防御处负责人介绍,此次川渝“携手”,在水利部、长江委统筹下进行水库联合调度,为长江上游寸滩站削减了135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为重庆降低洪峰水位2米以上,重庆沿江区县超过10万人因此避免因灾转移。

如生态共建环境共保——

启动川渝联合执法行动,落实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加快推进长江、嘉陵江、乌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全面实施长江禁渔十年行动;开展5轮打赢蓝天保卫战联动帮扶。

截至2020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长江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优于国家考核目标4.8个百分点,较2015年上升14.3个百分点。

再如交通互联互通——

4月20日,城口双河至达州万源堰塘省际公交线路正式开通。这是川渝两地间开通的第9条省际公交线路。此外,重庆中心城区、成都主城公共交通已实现“一卡通”和“一码通乘”。

据了解,按川渝两地交通主管部门签订的合作方案,到2022年,两地将开通13条以上川渝毗邻地区跨省际公交线路。

……

民生暖色,折射发展成色。

我们有理由相信,乘风破浪、开拓进取的川渝人民,定会让一个更美好的双城经济圈,崛起在祖国西部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