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聚力四大关键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3-06 17:45:34 编辑:李柯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重庆是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类行业。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目前形成汽车、电子、装备、材料、医药、消费品等“多点支撑”产业格局。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下一步,重庆将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能级大幅提升?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举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专题记者会。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蓝庆华给出了答案。

蓝庆华表示,重庆将自觉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庆实践放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谋划,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为统领,聚焦“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数字经济”科创生态”四大关键,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数字新动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打造绿色新模式,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战略安全性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

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是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数字重庆”的重要物质基础。构建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一是建设以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体系,通过实施制造业提质增效、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提升培育、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等行动计划,加速电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电子两大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绿色食品、现代轻纺、清洁能源与新型储能等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布局人工智能、生命科技、卫星互联网+、绿色低碳等高成长性未来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做大做强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空间集聚,打造“产品+服务+应用场景”的产业生态。培育千亿级检验检测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引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产业技术服务机构。三是全力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重要产业链备份基地。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抢抓国家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发展战略契机,以央业为关键突破口,推动央企在渝布局更多总部经济、关键核心生产基地、重大平台等重大生产力,带动东部沿海地区民营企业重大生产力跟进。通过央企带动重点民企联动,打造全国重大生产力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备份基地”。

建设企业竞争力强、产业链完整和集群优势明显的现代化产业组织体系

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要强化产业组织理念,建设由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构成的现代化产业组织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组织体系,一是畅通产业链“微循环”。围绕33条产业链中尚处空白及发展不足环节,分链条引进实施补链强链项目,聚焦国家战略“所需”与重庆产业“所能”结合点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常态化开展保链稳链工作等,力争到2027年,12条主要产业链“尚处空白”与“发展不足”环节占产业链全部关键环节比重降低至50%以下,领军“链主”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保持总体稳定。二是打通产业链“关键点”。对接实施好国家科技专项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五基”能力提升,建立和完善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有序实施一批产业化、工程化攻关项目。三是培育产业链“领头羊”。聚焦选种、育苗、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上市企业等环节,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同向协作,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迭代升级领军“链主”企业“一企一策”推进机制,建设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力争到2027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50个以上。

建设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化治理“三化融通”的现代化数字经济体系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重组实体经济要素资源、重塑实体经济结构、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力量。构建现代化数字经济体系,一是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深化“一链一网一平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融通发展;实施咨询诊断和能力成熟度评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等8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健全公益化、市场化、数字化融通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破解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问题。力争到2027年,规上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全覆盖,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7%、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5%,新建设50个智能工厂、500个数字化车间。二是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统筹打造“芯屏端核网”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建设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深入实施软信产业“满天星”计划,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软件化封装、实体化应用。实施场景驱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以场景创新赋能产业革新。力争到2027年,软信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芯屏端核网”数字产业规模达1.4万亿元,打造250个以上智慧应用场景。三是持续推进数字化治理。秉承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工作思路,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原则,我们已率先启动建设“数智经信”平台,通过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实现服务方式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推动决策更加科学、治理更加精准、服务更加高效。

建设以多类别主体、多样化路径和多种创新模式协同演化的现代化科创生态体系

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是提升中小企业生成能力,更好地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构建现代化创新生态系统,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系统梳理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基础领域需求和技术支撑短板弱项,组建行业迭代升级创新集群;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专业技术研究院,新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载体平台,构建从科技研发到用户反馈的迭代升级闭环链条;聚焦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量子通信、生命科技等新技术,提供从小试、中试到量产、迭代的场景服务,让新技术不断在场景中验证、迭代和示范,以数字赋能产业升级。二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树牢科技创新和产业生成导向,全面推进“技术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产业生成路径。构建“综合型+专业型”研究院矩阵育苗体系,建立健全覆盖科技研发、科技孵化、科技创业、科技产业化等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多元化、多级次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备、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中小企业集聚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利益链“五链耦合”,源源不断地生成一批又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新重庆/郭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