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看黔江⑰】立体产业活起来 “蚕桑小镇”富起来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6-02 18:14:18 编辑:珍珍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是诗词中描写的桑园风光,也是黔江区太极镇李子村的真实写照。太极镇,地处黔江区西南部,交通便利、生态宜居,因高标准、高质量打造1万亩桑园、 2万担蚕茧,而被称之为“蚕桑小镇”。李子村着力打造的一河两岸蚕桑产业园,和新建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以及1200平方米标准化养蚕大棚,正是蚕桑小镇产业振兴的缩影。

近日,黔江区融媒体中心“一村一品”看黔江系列报道采访组来到李子村。探索这个“蚕桑小镇”新型养蚕模式为老百姓带来的机遇与发展,看蚕桑产业如何成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过程当中的第一大富民产业。

李子村全景

春季养蚕正忙时农民脸上乐开怀

李子村的桑园沿着河流两岸栽种,成片成片的桑园焕发出勃勃生机,片片桑叶迎风摇曳。蚕桑园里,三五成群的村民游走在蚕桑地里,背上背着一个大背篓,手一挥舞,便将一大把的桑叶扔进篓中。

“养蚕最辛苦,但也是值得的。”采桑是辛苦的,养蚕更是辛苦,可是村民们脸上却写满了开心,用村民的话说,忙碌就代表着希望。

在桑园深处,一座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蚕大棚依山傍水,蚕棚里已经四龄期的蚕宝宝进入休眠期,个个白白胖胖的,仰着头,一动不动。

“蚕进入四龄期的时候,技术把握很关键,特别是眠中一定要保持蚕座的干燥,因为蚕在休眠中阳光对它有干扰,要避免,还有温度要适当地降低一点。”市科技局帮扶集团科技特派员谢勇也来到了李子村,为村民讲解养蚕专业技术。

谢勇向村民讲解养蚕技术

三产融合促增收  农民腰包鼓起来

太极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一镇二园”巧做文章。“一镇二园”,即2万担蚕茧的“蚕桑小镇”和高标准、高质量打造1万亩桑园、推动太极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

围绕“桑蚕”做足文章,利用桑叶研发桑香烛、桑枝菌、桑叶面、休闲食品等的加工,打造1000余亩“桑+菌”“桑+蒜(菜)”“桑+薯”“桑+鸡”等立体农业示范样板,实现户均可增收5000余元,不断提升蚕桑产业的多重富民效应。

“李子村有本地桑园555亩,可以带动周边30户农户养蚕,年产值达81.4万元,集体经济现在的产地有150亩,可以为集体经济创收达30多万元。”市科技局帮扶集团驻李子村第一书记胡天彬介绍。

位于李子村活动室附近的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占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配置有小蚕共育车间、中蚕饲育车间、人工饲料共育车间、操作间,一次共育小蚕1200张,全年分7次共育8400张,年产值84万元,可增加就业岗位30个,带动150多户蚕农稳定发展、持续增收。

村民在蚕桑地里务工

实现三产融合的农产品加工园,占地18.5亩。通过引进企业入驻,建成蚕用人工饲料全龄共育工厂、年生产300万菌棒规模的桑枝食用菌培育基地,以及桑黄菌棒加工和种养项目、粮油加工及农特产品加工项目的落地,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整个产业园将带动600余户农户增收。

在持续壮大产业发展中,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李子村积极在蚕桑产业链上做足文章。整个产业链,用工才是最大缺口,村民可选择就近务工,管理桑园、采摘桑叶、养蚕、育苗、桑枝菌生产线等,到处都有用工需求,平均每人每年用工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蚕宝宝

生态家园美起来  邻里关系更和谐

一河两岸桑园成片,马路平坦洁净、宽敞,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邻里和谐共处……这是笔者近日在李子村看到的一幅和美画卷。

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凸显乡村振兴的安全底座,李子村按照太极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升“和美太极”环境颜值,建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乡村。

2021年3月,太极镇被列入全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当地政府与各级帮扶部门一道,对太极集镇河段实施拦河堰、护岸、亲水步道、防腐木栈道、清淤疏浚、安全护栏等工程的综合治理。同时,围绕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四个重点区域,硬化村道、入户道路、安装庭院、农村改厕、栽种红叶石兰、绿化院落,实现村亮、院绿、户通、厕洁、沟清、家净、人乐的居家环境。

“我们家的院坝、檐沟、入户步道都硬化了,现在进出鞋上不沾泥!”“生活好了,环境美了,邻里也更加和睦了。”李子村村民说。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党委、政府提出的建设‘一镇一园和美太极’的发展思路,从巩固桑园面积、深挖养蚕潜力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高蚕农的收入,打造金鸡坝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胡天彬说。(黄英、田丹 /文   石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