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他带领村民滚出一条“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1-06-02 11:35:02 来源:重庆晨报 责任编辑:唐威廉

匡后明填写资金互助社信息公示牌。

在匡后明带领下,村民们逐渐富起来。

匡后明(左)宣誓入党。

石锣村村民当年修路的场景。

初夏时节,阳光打在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口的巨大石磙上,格外刺眼。这个石磙需要四五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围住,有1万多斤。

1999年,村支书匡后明带领全村村民推着石磙上山压路,在绝壁上“凿”出了村里第一条连通外界的公路,这条路成了石锣老百姓走出大山的希望之路。

从1986年开始,匡后明连续十一届当选石锣村党支部书记。2021年3月,70岁的匡后明退休了,他的大儿子匡飞宇接下了“接力棒”,继续以“滚石上山”的精神带领石锣向前走。

一封申请书两次考验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农民尽快富起来,贡献我的力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5月19日,70岁的匡后明看到已经泛黄的入党申请书,感慨万千,这距他1984年写下入党申请已经37年。

匡后明的祖辈被土匪打死,父亲曾受过国民党刁难,他自己也经历过饭都吃不饱的时代。“解放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生活逐步改善,各项建设逐步更新,所以我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匡后明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入党申请书。“我父亲在国民党时期当了几年卫保长,第一次申请入党没有通过。但我心里有一个党员梦,并且一直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匡后明没有灰心,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后来又当了村里队长、会计,最终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发展他入党。1984年,他再次写下入党申请书,申请加入共产党,“转正时全票通过。”

时至今日,他还记得申请书上的诺言,为农民富足贡献力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滚石上山”走出大巴山

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位于大巴山深处,从巫溪县驱车要2小时才能到达乡政府,从乡政府再经过20公里“Z”字路,海拔从600米升到1600米才能到村委会,当地人说这是一个“挂”在陡坡上的村子。

“要致富,先修路!”1999年9月,匡后明经过深思熟虑,号召全村600多名老百姓集资修路。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二三岁的少年,都踊跃加入了修路大军。

“有的党员5点钟就起床,要步行20公里来到这里。”

村民们用簸箕、钢钎、二锤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毛路出来了,还要压实。老百姓们硬是用肩和绳索,把一个一万多斤重的石磙拉上了山。“路边就是万丈深渊,有人推、有人拉、有人垫石头、有人喊口号,100多号人拉了30多天才上山。”

这条路,让匡后明的发小——李世贵丢了性命。“下雨,电线落在地面上,一下子就把他‘拉’住了。掉下来时人都烧焦了……”提起这件事,70岁的匡后明难掩悲伤。

为了修路,施工员姚世才被石磙挂倒,差点丧命。出院时,匡后明写了2000元医药费欠条。直到第二年,他用小女儿的2000元彩礼钱才还清了这笔“债”。

修路进行到中途,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争议很大,有人开始怀疑,这路到底该不该修。为了统一思想,村里反复召开会议。

2001年2月,这条在悬崖上凿出来的路通了,17公里长的盘山公路也成了石锣老百姓致富的“门路”。

“子承父业”守护石锣

匡后明的胸前时刻戴着党徽,他说亮明身份才能更好地约束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要按照党规办事,时刻想着要带好头。”

村里发展山羊产业,群众犹豫观望,他自己投入12万多元,在全村办起了第一个山羊养殖场;村里发展核桃种植,百姓积极性不高,他带头种植60亩;县里拨款20万元支持石锣村在核桃林种植300亩魔芋,老百姓积极性很高,争着要魔芋种,他一个也没要。

“群众争,我让。群众观望,我带头。不愁产业发展不起来。”匡后明自豪地告诉笔者,2015年底,石锣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602元,实现整村脱贫。

“老百姓看到我是干实事的,都支持我。连续十一届,我都是满票当选村支书。”匡后明很自豪。

2021年3月,年满70岁的匡后明“退休”。经过村民选举,他的大儿子匡飞宇成为了石锣村的“小匡书记”。“我对他只有一个要求,为民谋利,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匡后明说,宁可苦干,不愿苦熬,就是石锣人的精神,希望儿子继续把石锣的这面旗帜高高举起。(陈竹 杜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