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一”见证成渝携手之力

发布时间:2021-05-10 09:51:53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尚善

一片园,川渝毗邻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迈向突破;一条路,川渝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一座城,依托西部科学城开展的协同创新已初步形成合力;一条河,川渝生态协作共治成效初显;一个带,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初现雏形……

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一年多以来,重庆、四川在前期完成工作机制、工作方案等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将改革探索向纵深推进,合作互融呈现出“一片园、一条路、一座城、一条河、一个带”的“五个一”态势。

一片园:产业协作取得突破

在四川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与重庆渝北区茨竹镇交界处,记者登上观景平台举目眺望,一片片整齐的标准化厂房坐落在华蓥山脚下。这是去年底由川渝省级层面批准,首个启动建设的跨省域新区——高竹新区。

“广安和渝北分别抽调干部组建高竹新区管委会,共同出资组建高竹开发公司,土地、财税、人才等政策将择优使用、集成共享。”广安市委常委、川渝高竹新区筹委会党委书记陈捷说,双方将实现规划编制、基础配套、交通建设的一体化。

一直以来,无论是川渝抑或全国,经济区与行政区的高度同构,不利于经济要素的自由高效流动。

渝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川渝高竹新区筹委会主任刘章权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启动建设以来,高竹新区首次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方面实现突破,在促进川渝经济要素跨区域自由高效流动的同时,也先行为全国积累改革经验。

高竹新区的核心区是此前川渝共建的高滩园区,目前已吸引129家企业入驻,其中约七成企业来自重庆,约八成产品配套重庆。

率先入驻的四川瑞创汽车科技公司由重庆企业投资设立,主要为重庆长安汽车等整车厂制定车型、内外饰等设计方案。“在这里,可以把广安相对较低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与重庆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创新政策支持结合起来,企业发展空间更大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的高竹新区,已成为关注焦点和投资“热土”。去年底正式成立以来,高竹新区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调研近200次。3月30日,高竹新区迎来首次项目集中签约,共签约18个产业项目和18个基础设施项目,协议投资1480亿元,23家金融机构为高竹新区意向授信1160亿元。

重庆市委副秘书长、改革办常务副主任黄朝永介绍,川渝已联合出台《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统筹指导毗邻地区以共建产业园等方式融合发展,川渝高竹新区、遂(宁)潼(南)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10个省际合作共建平台已启动建设。

一条路:互联互通加快推进

走进渝西川南毗邻处,一条双向6车道、总长35公里、免收费的“双昌大道”,部分路段已建成通车。这是重庆荣昌区和四川内江隆昌市今年启动的重大合作项目之一。

“这条路向西接入高速路可达成都天府大道,向东可达重庆主城中心城区。不仅能降低两地物流成本,还将串起一个产业带。”荣昌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常晓勇说。

交通基础设施是成渝地区的主要短板之一,也是川渝合作的重中之重。如今,不仅双昌大道等“毛细血管”愈发畅通,成渝高铁等“主动脉”也实现提档升级。

去年6月以来,成渝高铁对基础设施设备、维修技术、防灾技术、检测技术、电子客票技术等全面实现创新提升,时速由300公里提升到350公里运营。

去年12月24日,成渝高铁运行时间成功从1.5小时缩短至62分钟,标志着重庆、成都两大核心城市正式进入“一小时时代”。

“成渝高铁提档升级后,正式实现公交化运行,每天安排开行动车87.5对,平均每20分钟就有一趟动车开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川渝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在加快推进。铁路方面,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铁开工,渝昆等高铁正加快建设;公路方面,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13条,其中在建6条;航空方面,成都天府机场已基本建成,重庆江北机场扩建工程顺利推进;航运方面,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稳步推进,涪江双江航电枢纽开工建设,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等工程正加快建设。

一座城:协同创新形成合力

由四川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联合申报的“急性肾损伤的临床预警、发病机制与创新药物研究”项目,日前获得来自川渝两地200万元的经费支持,双方将以川渝两地三甲医院医疗数据为基础,合作建立急性肾损伤早期预警模型,研制治疗急性肾损伤的药物。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启动建设以来,川渝两地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并以此为载体,分别出资1000万元,围绕大健康、人工智能两个重点领域,联合实施15个重点研发项目。

其中,在大健康领域,双方将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治、道地药材绿色种植、癌症靶向治疗药物等领域技术创新;在人工智能领域,双方组织开展光电混合人工智能芯片、低轨卫星定位增强服务、高速列车运行智能控制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瓶颈问题。

作为川渝联合实施的15个重点研发项目之一,由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联合申报的“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运行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150万元的立项经费支持,将针对时速400公里的成渝中线高铁,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优化控制技术研究,以确保高铁安全高效运营。

同时,川渝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共建,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超高轨道交通试验等平台已启动建设,成都超算中心已建成投用。“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基本建成并上线,平台整合川渝两地总价值约85.3亿元的大型仪器设备1.2万余台(套),并向川渝创新主体开放共享。

另外,川渝已合作成立规模5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首期10亿元重点投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领域科创企业。

一条河:生态共治成效初显

4月7日,在重庆荣昌区与四川泸县交界处的濑溪河,由两地共同出资聘请的专业清漂队正在作业。不一会儿,清漂船被水葫芦、水芹菜、树枝竹叶等塞满,河面上碧波荡漾,一片清洁。

岸上,毗邻的荣昌清江镇和泸县方洞镇的河长正联合开展巡河,督导清漂工作。在不远处的濑溪河高洞电站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站,各项水质指标稳定保持Ⅲ类标准以上。

“荣昌已与毗邻的四川地市区县建立协作会议、交叉检查、联合执法等协作共管机制,‘各管一段’的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常晓勇说。

另外,川渝去年底签订协议,创新将境内河段水质作为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依据,倒逼两地加大保护力度。以濑溪河为例,若荣昌高洞电站补偿断面水质达标,四川补偿重庆一定比例资金,否则重庆将补偿四川一定比例资金。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川渝通过重塑一系列工作机制,生态环境齐抓共管格局已经形成,守卫着巴蜀大地的绿水青山。

自去年4月1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签订《深化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协议》《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等有关协议以来,两地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环境联合执法等方面建立机制,不断推动川渝协同合作、资源共享。

这也是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川渝第一个省市部门协议。截至目前,川渝已在生态环境领域签订合作协议50余份。

一年多以来,一份份协议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水污染防治方面,双方正在联合推进跨界河流联防联治试点;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毗邻地区已开展5轮联动帮扶,检查企业242家,移交问题线索159条;危废转移方面,两地按“白名单”制度直接审批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申请143件7.2万吨;联动执法方面,对两地24家涉VOCs企业开展联合现场执法检查,发现并移交处理问题27个。

一个带:文旅走廊初现雏形

去年4月,成渝标志性景点——重庆洪崖洞和成都宽窄巷子携手推出“宽洪大量”组合,成为两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首个合作项目。这一举动被网友戏称,“相爱相杀”的成渝终于成了一对CP。

重庆市渝中区副区长蔚传忠说,双方努力共建服务体系、共享发展平台、完善宣传营销机制。如在洪崖洞打造宽窄巷子主题场景,在宽窄巷子打造洪崖洞主题场景,并举办“双城攻略”文旅美食展,联手推出成渝消费线路地图,面向全国宣传推广成渝特色文化等。

一年多以来,川渝两地已形成文旅协作联合工作机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也已启动编制。川渝地市区县纷纷在游客互认、门票互惠、宣传互动、线路互通等方面展开合作,一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初现雏形。

不只是“宽宏大量”组合,作为成渝中间地带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也成为川渝文旅合作共赢的重要支点。

去年5月17日,重庆大足区与四川眉山市签署文旅融合发展合作协议,大足至眉山双向旅游景区直通巴士正式开通。在景区之间点对点的基础上,双方推出5至10人小体量个性化“组团游”,开通“私人定制”版精品旅游线路,游客只需在网上预约就可轻松出行。

去年11月18日,大足石刻与四川资阳安岳石刻共同获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契机,两地正加快建设以石刻文化为核心的国际文旅城,以“十里荷棠”、石刻文创园示范片等项目为牵引,共建大足资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大足还联动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世界文化遗产,组建区域文化旅游推广联盟,打造巴蜀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我们将实行游客互认、门票互惠、宣传互动,提升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等节会赛事影响力,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风、巴蜀韵的国际知名旅游地。”大足区发改委主任田贵虎说。

重庆江津、永川等区县也先后与四川宜宾、资阳、乐山、自贡等市县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打造巴蜀古遗址文化探秘线路、长江上游黄金水道生态旅游线路、石窟石刻艺术世界遗产线路、巴蜀古道文化旅游线路等70余条跨省旅游线路。

(新华社记者 李勇 惠小勇 张桂林 赵宇飞 江毅 原载《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