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成立至今,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通过‘慈幼共创’系列项目,累计救助和帮扶儿童51万人次,慈善募集资金近四年每年保持在2000万元以上。”7月25日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召开理事会换届大会,会议不仅顺利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班子,还系统梳理了基金会成立以来践行“助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和促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使命的创新历程和动人故事。
多元守护,让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每年六一儿童节前,都是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带着爱心基金、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公益伙伴深入多个区县,入户走访慰问部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难单亲家庭儿童、低保家庭儿童、服刑人员困难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为他们送去助学金、爱心礼包等节日礼物和祝福。同时为多所学校孩子送去图书、教学设备等爱心物资。他们还和多个基层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跳蚤市场,进行爱心义卖活动筹集善款,用于全市困难儿童的救助和帮扶……
基金会成立之初,慈善项目和救助方式较为单一,以点对点直接筹募精准救助为主。近年来,在常规救助帮扶工作同时,基金会主动探索转型,不断丰富儿基会公益慈善项目。结合大众聚焦、社会急需解决的防止校园欺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等问题,打造了“慈幼共创·公益创投”、“慈幼共创·教育项目”、“慈幼共创·助医项目”、“慈幼共创·助养项目”等四大品牌项目。项目包含贫困家庭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助、贫困家庭儿童手足伤残手术救助、“爱心护航”助学项目、“男生女生”儿童成长教育、爱心庄园“养教康”、“阳光童年”预防儿童欺凌和暴力教育等10小类项目。从残障儿童康复训练、防性侵教育、预防校园欺凌、医疗救助等多方面支持守护儿童健康成长,受益儿童达17.4万人次。
多元的救助方式,可以让更多需要的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重庆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丁中平对此给予高度肯定,他在基金会理事会换届大会上表示,作为市民政局主管的5A级公募基金会,儿基会在市内外享有良好的知名度,近年来服务内容更广泛、体系更健全、形式更新颖,充分发挥了慈善力量在困境儿童救助帮扶和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
模式创新,让慈善力量在本土生根发芽
成立之初,重庆儿基会善款募资的主渠道是承担政府委托的救助工作并接收一些社会爱心捐赠。随着形势发展和政策调整,公益慈善事业必须打破故步自封自寻善款“源头活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儿基会一直在探索可持续的本土化发展模式。
2014年,基金会引入“公益创投”,联合市福彩中心将经济领域中的“创业投资”经验借用到社会领域,为公益组织提供小额资助、能力建设、专业服务培训等关键性支持,培育组建适合不同儿童群体的公益服务队伍,满足儿童多样化需求。
2017年,为争取发达地区的慈善资源落地重庆,基金会扩大跨地域募资渠道,主动对接北京的国字头儿童救助资源,争取外地慈善资源向重庆库区倾斜,联手爱心基金、爱心企业累计建立合作项目42个。并从2017年开始坚持每年举办爱心汇报会,向捐助者报告善款的去向和救助的效果,表彰工作突出的志愿者。2019年,基金会开始探索互联网公益,与民政部指定的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等互联网筹款平台加强合作,联合公益伙伴在网上发起众筹,邀请社会力量关注参与儿童公益事业,不求个体捐赠量大,但求参与人数多,推进人人慈善,提升慈善氛围。
近几年来,儿基会主动探索转型,由单纯的救助帮扶阶段逐步拓展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借助“慈幼共创”公益品牌,通过与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壮大儿童救助社会力量,并对共同做项目的社会组织加大培训帮扶力度,提升救助效果,实现一对一的救助。通过开展项目服务技能、财务管理能力等培训,帮助合作的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先后有100余个社会组织伙伴参与了儿基会的帮扶行动,成为儿基会在各区县的服务抓手。目前儿基会的公益慈善服务足迹已经涵盖了重庆市38个区县,有50多个社会组织成为儿基会长期合作的公益伙伴。
目前,儿基会基本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主动出击劝募与自愿上门捐赠相结合的捐赠模式;形成了多抓手、多触角的规范化本土服务模式。因为出色的工作,儿基会先后获得第四届中国基金会2020年度金桔奖和第十届中国公益节“公益组织奖”,2次被评为5A级社会组织,多次荣获“慈善楷模”等荣誉,透明度连续8年稳居中基透明指数FTI全国排名并列第一。
重庆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丁中平表示,“思维创新,多措并举,服务到位,善款透明,重庆儿基会结合时代特征和自身实际打通了慈善项目低门槛参与的途径,推动捐赠体量逐年增加,是其他公募基金会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的事业是关爱保护儿童、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是充满爱心、回报社会的美好事业。”刚履新的重庆儿基会理事长关惜分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他表示将认真落实丁中平局长的要求,坚持党建统领、创新引领、品牌引领,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与社会广大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一起携手,多行善举,大献爱心,保护、培养、呵护祖国的未来,更多关注和帮助困境儿童成长,让他们享有一个明亮阳光的成长环境。(新重庆 郭三多/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