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水系连通水美乡村”突出先进水文化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12-09 17:08:12 编辑:珍珍

通过治水项目的建设,实现项目区域内的水文旅融合,实现项目区域内关联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丰富项目功能,提升项目价值,让项目“活”起来,从而助推文旅发展,以“水富乡村”赋能乡村振兴。

日前,笔者从重庆市黔江区水利局获悉,自“水系连通水美乡村”治水项目(文中简称项目)启动以来,该局始终坚持“水利+”思路,即以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为核心,以项目区域文旅资源为重点,坚持水利+民俗风情、水利+历史文化、水利+民间传说“多点出彩”的思路,多维赋能乡村振兴,致力于打造百年优质治水工程并为武陵山区、全国山区地带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提供“黔江经验”。

image.png
水利+民俗风情:土家摆手阁

水利+民俗风情:让项目“靓”起来

在水利+民俗风情方面,项目重点挖掘土家婚俗及相关内容。近3公里的亲水步道上,将以“吃耳朵、踩户籍、送搭花礼、送放话礼、取同意、过礼、接媳妇”为主线,将土家族传统的婚俗流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全面展示。同时,项目区还将建设“土家摆手阁”、毕兹卡喜桥及土家文化主题广场,主要以西兰卡普、土家生产生活工具及场景雕塑、土家民俗文化文图注解等方式为主,对土家民俗文化进行立体挖掘并充分结合“情人谷”既有的知晓度,为项目区域乡村旅游打造最为独特的“引爆点”。

“独具特色的土家民俗风情,成为了项目区域最具特色的一笔。这样就可以让游客在享受臻美的山川水景之外,还能全方位体验土家民俗风情的魅力,必将极大地赋能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该局副局长兰才进表示,黔江有着辉煌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土家文化。以西兰卡普为例,其一针一线串出的是时代的缩影,一勾一拉尽显的则是文化底蕴。目的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文化展示和传承,让其成为“文创振兴乡村”的密码。

image.png
水利+民俗风情:土家族婚俗

水利+历史文化:让项目“红”起来

如何传承“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打造“臣心如水”的廉政教育基地、建设“饮水思源谢党恩”的红色教育基地以及研学育基地等,从而带动项目区域的党建游、团建游、研学游、亲子游、主题游等,同样在这次项目的重点考虑之列。

“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有黔江区水情教育基地和盐丹文化广场。”兰才进说,“水情教育基地”将包括黔江水情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黔江区治水工程建设成果展示以及河长制,节水保水、治水用水宣传等内容。“盐丹文化广场”主要以黔江古盐道、巴寡妇清为核心,重点呈现黔江的“盐丹文化”。

黔江虽然没有产盐的历史,但由于紧邻盐丹文化发祥地、最早被人类发现利用盐泉的彭水郁山镇,故其挑盐的历史与郁山同在,自古有之。特别值得一提是,黔江的“盐客调”还被列入非遗名录并被作为重要的非遗文化进行传承。丹兴县即今黔江区;丹砂是道家炼丹的主要原料。据黔江县志记载,黔江的采炼丹砂产业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这些历史文化,都将在我们的项目区得以较为全面的呈现。”兰才进称。

水利+民间传说:让项目“活”起来

黔江区“水系连通水美乡村”治水项目涉及辖区内金溪镇、城南街道、城西街道、城东街道等4个镇街7个村(社区)。其中,袁溪河流域的平溪沟段,是“最为离奇的十里山谷”。因为,在这段山谷中,用“一步一山景、百步一传说”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在“最为离奇的十里山谷”中,将有鲁班沟、仙人碑、石豹子等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看似荒诞,让人匪夷所思,但其蕴藏着的凸显50万土家苗寨儿女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特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这方人民百折不挠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民间文化属性。这些民间传说经过代代相传,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丰富和完善,在项目区域也将形成积极的“文化能量”。

“如何做好治水这篇文章,从而将项目区域打造成为一个水文旅深度融合的武陵山区乃至全国山区地带实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示范项目,让治水工程与区域文旅资源共融共生,从而深度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是黔江区水利局当下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黔江区水利局局长王燎表示,黔江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治水项目的“水利+”思路,必将持续完善和优化全区水利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全区水生态环境治理,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实现水美乡村、水富乡村的根本目的,添彩水利助推农业增效、水利助推农村增美、水利助推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全面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黔江山居图”作出积极贡献。(王华松、兰丹/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