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川流不息,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也为了让更多观众了解英烈故事,传承英烈精神,2021年,重庆铜梁区委宣传部批准了区融媒体中心摄制铜梁籍红岩英烈杨虞裳的文献纪录片的立项申请。经过长达一年的辛苦采访摄制,文献纪录片《满天晴雪映梅花——红岩英烈杨虞裳》顺利交付审片。
这部文献纪录片由铜梁区委宣传部作为出品单位,区融媒体中心、区电视艺术家协会和区党史地方志研究中心联合摄制,总共60分钟,分上下两集。导演刘占国是铜梁区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导演、制作人,是铜梁区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重庆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理事,曾参与主创《刘雪庵》《大后方》《品鉴》《记住乡愁》《刘少奇军事生涯》《破晓——重庆解放密档》《梦圆千年脱贫路——重庆市脱贫攻坚纪实》等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良好反响的重要纪录片,作品数十次获得全国性奖项,是活跃在重庆纪录片创作阵营里的一员大将、一员老将。
《满天晴雪映梅花——红岩英烈杨虞裳》主要讲述了铜梁籍革命烈士杨虞裳的故事。杨虞裳出生于1919年,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内化名“艾英”。他曾先后担任中共重庆城区区委委员、铜梁县委书记、北碚中心县委书记、万县中心县委委员、下川东地工委委员、下川东游击纵队代理政委、开县工委书记,先后组织和发展所领导区县的中共地下党组织,挽救了因“奉大巫起义”失利而濒临崩溃的下川东游击队,发动了开县“三二九”运动。他为保护和壮大中共地下党组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虞裳的家庭背景极为特殊,兄弟姊妹6人中有5人都是中共党员,大哥杨德培、三哥杨德进、四哥杨德存(即杨虞裳)都在20世纪30年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重庆市所辖几个区县的县委书记和县委委员等重要职务。尤为可叹的是,杨德培、杨德进、杨虞裳都牺牲在重庆解放之前,且都牺牲在了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的工作岗位上,可谓一门英烈、浩气长存。
1948年6月,因叛徒出卖,江竹筠和杨虞裳、荣世正等先后在万县和开县被捕。在歌乐山渣滓洞监狱,他经受了各种酷刑,但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为鼓舞狱中革命者的斗志,杨虞裳和难友发起“铁窗诗社”,其中的代表诗作深刻体现了杨虞裳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强的革命意志,更抒发了一位共产党人对革命必然取得胜利的渴望和信念。
1949年11月14日,在11·27大屠杀之前,杨虞裳、江竹筠等30位共产党的重要人物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押往重庆歌乐山电台岚垭杀害,杨虞裳牺牲时只有30岁。
为了完整呈现杨虞裳烈士短暂却辉煌的一生,以刘占国同志为核心的摄制组成员从零开始,“我们像虔诚的小学生,去找、去学、去听、去看,希望让自己的大脑吸收、容纳更多更新的东西,拍出让大家满意的作品”。刘占国介绍,在立项之初,手里关于杨虞裳的文字资料只有不到100字和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
因为,当时的杨虞裳和他的同事、战友们,都是在秘密战线工作,历史背景注定了关于他们这些英雄、英烈的记载极少,也注定了这次创作难度巨大,只能潜入史海深处,一寸寸去打捞那不知深藏何处的一粒粒金砂。
在一年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认真对中共党史的记载和见证者的回忆文献进行梳理,克服资料稀缺、史料简单的困难,先后到南京、四川和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及相关区县,广泛收集珍贵文物和史料;采访党史专家、红岩英烈的后代、杨虞裳的亲属和学生等亲历者和见证者;拍摄散落分布在各地的革命遗址,集中拍摄红岩渣滓洞监狱陈列馆等遗址遗存。
刘占国表示,他非常感谢每一位专家和知情者、经历者对纪录片拍摄的大力支持,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帮助,片子采访拍摄才会进展顺利,其中最让他感动的是红岩联线对摄制组的支持。
当时,根据拍摄需要,要拍摄杨虞裳等英烈在狱中斗争的几场情景再现,必须到监狱里去实景拍摄,可大家都觉得难度很大,因为连参观人员都只能在楼下参观,何况摄制组的一群人呢?
没想到,红岩联线对此事大力支持,正是他们对革命英烈的尊敬和礼遇,摄制组成功进入到了渣滓洞监狱陈列馆,成功将杨虞裳等英烈在国民党惨绝人寰的摧残中依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坚持斗争的英雄形象再现了出来,并庄重呈献给了广大观众。
4月27日下午,《满天晴雪映梅花——红岩英烈杨虞裳》审片会在铜梁举行。党史专家、纪录片专家、亲属代表、主创团队以及铜梁区电视艺术家协会部分会员共同审看了该纪录片,与会专家对该片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一部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岩精神的优秀文献纪录片,并就该片的真实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进行了深入研讨。
“我看完这个片子,总的感觉拍得非常严谨,非常精彩,非常震撼,极富冲击力、感染力和感召力。”革命烈士杨虞裳的侄子、81岁的老人杨继培激动地说,这部纪录片完全追踪了以他四叔为代表的革命者的历史足迹,反映了他们的革命生涯,没有虚构,没有拔高,这就是一部文献纪录片应有的严谨态度。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塞声说,纪录片《满天晴雪映梅花——红岩英烈杨虞裳》是一部意义重大、卓有成效的文献纪录片,是对红色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谱系内涵。主创者采取了多种纪实手法,让杨虞裳这位不被人熟知的铜梁先烈,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呈现在屏幕上,血肉丰满、性格突出、精神彰显、感人至深。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文博研究馆员朱军说,这部片子对红岩英烈故事进行了集中挖掘讲述,表现出极强的文化自信,总体效果很好,特别是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拍摄手法十分娴熟老道,体现了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欣赏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
“看完该片,我有很多感慨,特别是给我们在红色题材的创作上带来了诸多启示。”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广联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陈宏说,片子挖掘了杨虞裳大量生动鲜活的细节,还原了一个理想坚定、情感充沛和勇敢智慧的英雄形象。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情景再现栩栩如生,视听语言可谓美轮美奂。如果全中国每一个市、每一个县、每一个乡都寻找、唤醒、重塑自己土地上的红色英雄,那将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更加具有贴近性、丰富性,也将汇聚和构建起关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宏大而丰富的影像工程。
重庆市文旅委广电节目处处长李彤说,这部片子前期选题好,后期拍摄制作精良,“60分钟看下来,十分吸引人,线索清晰,内容丰满,节奏紧凑,细节刻画到位,是一部优秀的电视作品,有史料价值和重要意义”。
审片会上,还有来自重庆广电集团(总台)、重庆记协、重庆电视艺术家协会和北碚区、开州区以及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影视融媒体学院的专家学者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宝贵意见。
导演刘占国表示,这次审片会结束后,将按照各位领导、专家的要求和意见,继续做好本片的精调修改工作,争取把本片做成一部赓续红色血脉、讲好重庆故事的精品力作,为历史存真,给时代写照!( 谢凤 张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