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公开发布。重庆市大足区深入贯彻《纲要》关于“建设与成都相向发展的桥头堡”有关要求,突出文旅特长、产业特色、民生特质、区位特点,深化毗邻地区协同联动,推动文旅共荣、产业共兴、服务共享、城市共联,争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
推动文旅共荣
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文旅融合最重要的是如何将文化顺其自然地融入到旅游景点中,让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游客。共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需要发挥文旅资源优势,加快文旅融合、城景融合,提升文旅影响力和“含金量”。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建文旅联盟,凝聚合力打响“巴蜀文旅”品牌,与眉山、乐山、都江堰等7个县(市、区)签署文旅融合发展协议,共同发起成立“巴蜀世界遗产联盟”“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
共谋石窟寺整体保护利用。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3个、省部级项目11个,与敦煌、云冈、龙门建立“中国四大石窟”联盟,联合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和安岳石刻文物保护中心开展川渝地区及南方潮湿环境石质文物保护研究工作。联合四川美术学院成立大足学研究院,共同培育文化遗产高水平研究人才。目前,大足石刻人才队伍专业涉及考古等20多个领域,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
共推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成立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共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共塑区域文化旅游精品、共促“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任务。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共同推出“情定巴蜀—资足常乐”区域文旅标识,互邀参加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和赛事节会等10次,实现年互送客源近百万人次。
推动产业共兴
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地
大足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围绕“工业强区”战略,重点发展五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大足区加快建设成渝中部特色产业新高地。立足“桥头堡”城市定位,着眼“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突出文旅特长、产业特色和创新驱动,加快打造文创、五金、汽摩、智能、静脉等产业集群。
协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搭建合作平台,牵头成立成渝轴线智能制造联盟,打造中国西部电梯生产基地。建成西部最大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深化与成都、绵阳、内江等静脉产业园区合作。大足高新区与资阳高新区成功获批首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共同实施以企招商,双钱、乐珐、南俊等60多家企业发布需求信息900余条。
协同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科学编制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大足+安岳粮药合作示范园规划,引进7家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园区,打造成渝地区乡村振兴“样板间”。依托55万亩优质粮油基地,落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
协同培育雕塑文创产业基地。以石刻为核心,建设“石雕产业+石刻文化+石刻旅游”综合特色文创园。以产品为中心,布局雕塑创意设计中心、文创产品设计与研发基地,围绕“佛足”“六道轮回”等石刻经典造像开发文创产品400余种。联合安岳共建石刻文创园区,打造雕塑共享产业园、西部石雕石材产业园。
推动服务共享
建设宜业宜居城市
今年以来,大足区围绕全区“4433”发展思路,统筹狠抓“区域融合发展、城市建设更新、住房保障改善、行业监管培育”四项重点工作,持续用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齐心协力推动教育发展。优化教育政策,制定出台川渝毗邻地区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确保享受本地居民同等待遇。细化教育合作,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 (区域)职业教育联盟,协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设民间传统工艺、旅游服务与管理等22门特色课程。深化教育交流,积极参加成渝地区“双城古道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等交流活动10余次。
同心合力深化医疗养老合作。共促异地就医结算同城化,推动全区34家定点医疗机构接入全国异地结算平台。深化医疗领域技术合作,加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专科联盟”,建成韩德民、石学敏等8个医学院士工作室和国医大师工作室。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在122个重点村(社区)推行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模式。
凝心聚力促进就业创业。建立就业服务协作机制,成立大足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现就业岗位信息互认、共享、联合发布常态化。共享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与云贵川等地合作搭建创业导师库、创业项目库,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开展创业培训服务23场次,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次。(夏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