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规划范围>>>
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
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占全国的6.9%
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占全国的6.3%
重庆市
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
四川省
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
总体要求>>>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
《纲要》对两地赋予了“两中心”“两高地”的定位——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事实上,自2020年1月3日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以来,西部的这个“圈”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中央有要求,国家有部署,来看重庆如何行动?
重庆朝天门。资料图片
01
一年多来,重庆做了什么?
开放联动、创新联动、产业联动、改革联动……一年多来,川渝两地加快步伐,相向而行,取得不少靓丽成绩。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资料图
航空方面——
加快建设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开工建设重庆新机场,推动形成“市内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的机场格局,合力打造辐射全球的世界级机场群。
铁路方面——
推动“四网融合”,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按照“五年全开工、十年全开通”目标,全力推进“米”字型高铁网建设,续建郑万、渝昆、渝湘、渝万、成达万等高铁,开工建设成渝中线、渝宜、渝西、渝贵、兰渝等高铁项目。
而在现代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成渝地区也早已拉开序幕。
今年3月,《2021年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发布,计划年内建成13个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和20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
4月,川渝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产品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上线,为川渝电子信息企业供需配套提供便利;
5月,首批20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正式授牌,四川和重庆各占10个,将助推双方协同打造重点产业集群。
两地合作,多点开花。产业峰会、高端论坛、专家研讨、实地考察、合作签约……四川各市州与重庆频繁互动,强劲奏响了产业发展“协奏曲”。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纲要赋予成渝地区的战略定位之一。
2021年5月27日,重庆和四川两地同时开工40个科技创新项目、总投资1054.5亿元。
从项目数和投资额来看,川渝基本各占一半。单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2个,超过半数。
从项目内容来看,主要聚焦科技创新,既有基础科学项目,也有“科创+产业”应用项目,还有做强科创平台的协同创新项目。
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川渝两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出新步伐,也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成都夜景。川观新闻供图
02
哪些难点待破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仍面临不少挑战。
难点之一,在于交通。
在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敬看来,这主要是因为,在建设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方面,成渝地区总体上还面临硬件不“硬”、软件不“软”两个方面,导致区域整体交通成本较高。
他指出,当前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要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交通设施运行和使用效率。要充分发挥交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时也要防止交通带来的过度极化效应,要发挥交通在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中的作用,拉动落后区域发展。
汽车、电子信息……近年来,成渝地区部分产业存在重合现象,未来如何实现协同发展?
李敬认为,这就要针对不同产业,要选择不同的协同方式。比如,对于共同面向国际市场的电子信息产业、汽车等重大产业,要抱团发展,共同做大做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重大的全球竞争力。
对于面向国内的竞争性产业和承接的转移产业,则要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机制,要把成渝两地各自的优势做优,长板做长。此外,两地还需要合作共建基础性的重大产业平台,要协同推进,共建共享。
在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方面,李敬认为,成渝地区在三个建设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口岸基础建设、开放制度建设、开放市场建设。
“成渝两地一定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抱团开放发展。”李敬强调,要优化口岸功能,统筹成渝两地开放口岸建设。要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立体综合大口岸体系,提升两地保税港区、综保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开放功能,扩展进口指定口岸功能。
“两地开放口岸功能要能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又要做到各具特色,符合各地开放资源禀赋。”李敬指出。
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内陆开放经济体制建设。重庆与成都要互相学习、共同推动,联合探索陆上贸易规则;要按照“一带一路”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要求,遵循国际投资贸易高标准规则,建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开放经济体制。
此外,还要加强投资与贸易市场合作,抱团出海,联合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投资贸易合作。要积极拓展投资领域,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等。
在共建统一市场规则体系方面,重庆大学教授、国家重大改革项目首席专家陈升建议,取消对企业跨区域经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探索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机制,推进双城经济圈内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探索以电子营业执照为基础,加快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市场主体信息共享与互认机制等。
03
下一步怎么干?
蓝图绘就举旗定向,落子布局时不我待。
下一步,重庆将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重庆市交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两地将合力建设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
重庆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这4个圈是指——成渝双核超大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成渝双核至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成渝地区相邻城市1小时通达、成渝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
从成渝,到周边主要城市、相邻城市、主城都市区,未来,这4个“1小时交通圈”将在川渝两地间,织起一张密密的交通网。
在现代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5年两地汽车产量、行业产值分别突破300万辆和6000亿元,共建高水平汽车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到2025年,预计两地电子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重庆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两地将争取国家支持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全力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
联合微电子中心。资料图
着力开展科研联合攻关,深入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共同解决两地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完善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功能和共享机制。大力推进5家川渝共建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共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方面,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体改处有关负责人介绍,重点将从几个方面发力——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打造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加快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产权制度、企业制度、要素市场、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五个方面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商事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合作。
对标世界银行标准,吸收先进地区经验,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思维定势束缚,协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围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下大力气破除阻碍体制机制障碍,以财税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推进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加快形成一批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改革成果。
开放、有活力的市场,必将奏响成渝地区波澜壮阔的发展乐章。
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社会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滚动实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改革举措。推动教育文化体育资源共享。并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养老体系。
一个个重点项目串珠成线,一项项民生实事推动落地……从“任务书”到“施工图”,在《纲要》的指引下真抓实干,更好的重庆,将与四川彼此成全,不负所望,迎接光荣与梦想。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佘振芳 邱小雅 黄宇 李华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