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四日,“艺术创享·无废生活”——西部(重庆)科学城“无废城市”主题艺术展在重庆高新区熙街举行,倡导低碳生活。龙帆 摄
编者按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近年来,重庆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筑牢生态屏障、倡导低碳生活,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时期,重庆将进一步切实抓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挂图作战,打表推进。打造“无废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庆加快步伐。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件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大事,关乎我国高质量发展全局。
4月26日,重庆市委常委会会议提出,要切实抓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期。重庆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今年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在产业结构调整、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等方面持续发力。
优化产业布局
何谓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即到了某个时点,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碳中和,则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量,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庆目前年能源消费约8900万吨标准煤,其中80%以上为有碳排放的化石能源,重点项目大体要新增能耗1600万吨标准煤。在碳达峰、碳中和这项国家级的重大任务面前,重庆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尤其在重点行业领域大力推进减污降碳行动,是控制碳排放的关键。今年1月,重庆在全国率先发布《重庆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碳排放评价(试行)》《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碳排放评价(试行)》,为促进重点行业及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引导相关企业履行碳减排义务和建立碳管理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绿色低碳导向,强化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统筹管理。截至2020年6月,重庆累计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1295万平方米,改造面积在全国位居前列。据测算,重庆已完成的示范项目整体节能率达到22%以上,每年可节电2.0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21万吨,节约能源费用1.7亿元。
加快绿色低碳生态产业发展,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十三五”时期,在耐德工业、三峡环保(集团)、环卫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下,重庆绿色产业发展取得成效,千余家环保产业企业合计营收从2015年的约500亿元上升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近20%。
加快能源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做好“一减”“一增”。“一减”,即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十三五”时期,重庆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持续下降,天然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逐步提升。“一增”,即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比如风能,目前重庆的风电产业链年产值达500亿元。另外,今年4月,重庆首批三座加氢站同步开工建设,计划到2022年,重庆建成20座加氢站。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0年,重庆万元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15%以上,保持逐年下降3个百分点的良好态势。
下一步,重庆将加快推动“川渝电网一体化”,增加500万-800万千瓦四川清洁电力送渝;规划西北第二回输电通道引入更多清洁电力;加大市内天然气、页岩气开发供应;推动“以气代煤”“以电代煤”和“以电代油”等。
筑牢生态屏障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不断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积极通过森林、草地、江河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深入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目前,重庆基本完成国家山水林田湖草工程试点和缙云山、水磨溪等自然保护区保护修复工作,全面完成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启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全面完成1700万亩国土绿化提升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52.5%。广阳岛入选“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雏形已现。全市建成绿色园区10个、绿色工厂115个、绿色矿山170个,发行绿色债券264.5亿元。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近年来,河长制、林长制、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重点改革在重庆取得突破,并持续探索碳排放权交易、气候投融资、碳排放达峰等机制创新,“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等积极推进。
让青山变金山,让林地变宝地。2019年7月,《重庆市“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方案》出台,先以林业碳汇为载体,打通资源到资产的变现路径。
下一步,重庆还将进一步深化跨省市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交易合作,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统筹谋划区域监测网络,建立污染预警协商、联动处置等机制等。
倡导低碳生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邻近地区及全社会协同行动。
2019年4月,重庆(主城区)入围全国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19年9月,《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通过国家有关部委评审;2020年11月,重庆、四川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合作协议》……截至目前,重庆实现原生生活垃圾近零填埋、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100%、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近100%。
建设“无废城市”,需要每一个人脚踏实地的行动。重庆推出系列扎实举措,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2020年,重庆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前列,居西部第一。今年3月,《2021年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点》出台,新增了家庭厨余垃圾有效分出比例达到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不含可回收物)15%以上的目标;同时,今年重庆将通过鼓励和引导实体销售、快递、外卖等企业严格落实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有关规定,推动垃圾源头减量。
加大力度推行“限塑令”。2020年9月,重庆出台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全市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消费物流模式。
实施“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解决水资源取用耗排存在污染、低效、浪费、短缺、过度利用等问题,2020年3月,重庆宣布实施“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贯彻长江保护法。当年5月,《重庆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到2022年全市初步建立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30%以上区县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到2035年,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05.58亿立方米以内。
加强区域协同,共建“无废”经济圈。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合作协议》,“无废城市”试点由重庆中心城区拓展到重庆全市域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议》明确,到2022年底,川渝两地将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基本匹配。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重庆将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本领,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每一个重庆人,也应积极行动起来,为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贡献自己的力量。(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