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远在大洋彼岸的第十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上,一部以“璧山九旬老人的碑林梦”为主题的纪录片《碑林梦》,从世界各地多部纪录片中脱颖而出,技惊四座。他不仅在电影节开幕式展映,还斩获了“最佳纪录片剪辑奖”。该纪录片的主角,就是重庆市璧山区八塘小学退休教师幸世英。
2021年8月幸世英在八塘镇工作室雕刻石碑
老骥伏枥心 立碑古泉畔
今年93岁高龄的幸世英,从小就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1991年,幸世英从学校退休后,本想从此颐养天年,还特意去买上了全套钓鱼的行头,准备享受“一自湖中上钓矶,一竿一笠一蓑衣”的晚年生活。
但没多久,幸世英就闲不住了,觉得自己还是该再发挥发挥余热,干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办起了学习班,为镇上的孩子们指导书法。同时,出于对八塘小学的特殊情感,他还应邀担任学校的书法指导老师,不时到学校教授孩子们书法。
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很快成长起来。1995年,他培训的学生在全国少年书法绘画摄影赛中8人获书法3等奖,5人获书法优秀奖。同年举行的“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赛上,又有2人获银奖、3人获铜奖、6人获优秀奖。
学生们在全国大赛中取得的好成绩,让幸世英老怀大慰。于是他征求获奖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由学生家长出资购买石碑,自己亲手操刀,将5名学生的“饮水思源”、“古道清泉”等7幅书法作品镌刻其上,并安放在青云古道上的古泉“一碗水”旁,从而激励学生在书画之路上更上层楼。
立碑于此并非幸世英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青云山上的青云古道,古时是连接璧山到合川的重要驿道,且附近村落中,巴渝古文化遗迹丰富;而“一碗水”则是远近闻名的古泉,因岩有石缝,缝出清泉,泉流不息,击石成碗而得名。
“清泉虽冽,仅可止渴,品味文化,方能润心。”幸世英早就想借此地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做做文章,在泉口立碑正是在这方面的一种尝试。
2022年8月幸世英在青云碑林为游客作导游,同大家讲解交流碑林的前世今生
三载宿山林 孤身竖碑林
1997年,幸世英加入璧山金剑山诗书画社后,多次邀请社友们来此游玩,社友们对幸世英的做法给予一致赞同。有社友提议,何不扩大规模,在此设立碑林,让路人在此取水的同时,充分享受文化的魅力。
这一提议让幸世英如同醍醐灌顶,顿感找到了下半辈子奋斗的方向。然而这条漫漫碑林路一开始就满布荆棘。
筹款难!一块碑从选材到人工费用,根据碑的大小,需要几百至上千元的费用,对于一个退休教师来说,根本无法支撑起碑林的建设开销,只能靠筹款。而当时由于附近群众的不理解,他虽每日风雨兼程,四处奔走筹款,仍时常接连无功而返,还数次受人奚落。但他从未生气和懈怠:“大家的不理解,正是反映出一种文化的缺失,因此对于碑林的建设,更觉必要。”
建设难!由于附近坡面的石质疏松,几乎所有的碑文都是刻好后用水泥等材料进行固定的,在尚未干透时很容易被破坏。一旦有新的石碑开建,幸世英总是要守到天黑才下山回家。而2005年一次意外导致3块石碑夜间被破坏后,心痛不已的幸世英,在山上搭了一个小窝棚,晚上也守在了山上。当时附近没有住户,每到夜间,寂静得可怕。幸世英这样一位时已70多岁的老人,独自守在此处,其艰辛可想而知,其决心也可见一斑。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3年。
回忆起这段日子,幸世英言道:“夜阑人静,寒风刺骨。也正是这种空旷无人的静寂,让我可以更清晰地思索碑林的下一步建设。”
2022年3月幸世英在青云村村办公室阅读日报
青云钟灵秀 诗画伴清泉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28年来,在幸世英砥砺前行的深深足迹里,青云碑林从无到有,从零星散碑到700余块碑文蜿蜒矗立于古道旁。
徜徉其中,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徐悲鸿的《奔马图》、孟子的语录......诗词歌赋、名言警句跃然其上。碑文字体,囊括行、楷、隶、草、篆,执笔者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髫小儿,有本地文友,也有外省骚客。同时,碑林还是一部生动的中国的现代史,神州升天、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记录其中。还有《中华抗震诗赋》、《勿忘国耻》、《福娃图》......整个碑林可谓是百花齐放、雅俗共赏。
在幸世英看来,这里的每一块碑,都如同他的孩子一般。虽已年过九旬,开始有些步履蹒跚无法步行上山,但他仍时常乘车上去,用随身携带的抹布,满怀慈爱细细地为石碑拭去尘土。
清泉、秀山、古道、碑林,这些浸润着古典诗画意境的元素汇聚于此,共同描绘出一副青云钟灵秀,诗画伴清泉的美丽画卷。
2022年5月幸世英在一品社区农家书屋学习
海外远名扬 薪火永相传
青云碑林而今已是璧山区内文人骚客的必到之地,并在此留下了《青云碑林赋》、《青云赞》等不少佳作,不少外地游客甚至外国友人也慕名而来。
2022年5月,这里迎来了两位特殊的游客。在2022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重庆行”活动中,西南大学公共行政专业的牙买加籍留学生Brown Kemar、2021级电影研究生逯天荣来到璧山区八塘镇,立刻就被青云碑林迷住了。
两人当即决定,用镜头讲述幸世英与青云碑林的不解之缘,最终创作出纪录片《碑林梦》。
《碑林梦》在温哥华华语电影节开幕式上展映后,好评如潮。“中国文化,令人惊叹!”“90岁的中国老人和他那值得尊敬的伟大梦想,太棒了!”正因如此,该片赢得了“最佳纪录片剪辑奖”。
得知《碑林梦》获奖的消息后,幸世英只是很淡然地说:“当年我教孩子们书法不是说想要培养多少书法家,只是想把书法艺术传承下去。这20多年来我打造青云碑林也不是为了出名,只是想唤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致,让我们民族的文化花朵长久盛开下去。”
幸世英对书法的情怀,对“碑林梦”的执念,深深感染着他所服务的八塘镇小学的师生们,现在他们正沿着幸世英指引的方向努力,让“碑林梦”延续下去。
现在,手不太听使唤了,腿脚也不太灵光的幸世英,更多的时候是在家中创作诗词,到农家书屋中讲述碑林的故事,到学校看看孩子们的书法,寻觅着更多的年轻人来让碑林继续生长下去:“我留下了现在的碑林,相信年轻人能把这笔文化财产一代一代传下去,以后的碑林会更好!”
正如《碑林梦》中所讲述:幸老师只是一个普通人,一生勤勤恳恳,认真好学,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执着”与“韧性”,见证与记录着时间,他的碑林梦是一个文化传承之梦,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美好的祝福!(刘畅 璧山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