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黑”版《大足石刻》画册到大足石刻“四百工程”主题文化旅游推广宣传活动,从主动寻找媒体做宣传到受各级媒体关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从局限的地区宣传到全世界的广泛传播……70年来,随着对大足石刻的宣传形式不断革新,在抓住了符合每个时代的宣传手段的基础上,大足石刻在全世界的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逐步攀升,实现了大足石刻品牌从大足走向世界的目标!
走下崖壁:
大足石刻进京展览惊世人
1974年,郭相颖(原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来到大足石刻北山石刻,只身一人守护着“蒙尘”的人类瑰宝。彼时,大足石刻虽已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依然寂寂无闻,连所在省市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大足有这样一份瑰宝。
谈到当时的大足石刻,郭相颖说:“那会儿环境荒芜,几乎没有来参观的人。”80年代对外开放后,前往大足石刻的公路才逐渐修建起来,也渐渐地有了游客。
为了较好地向游客介绍大足石刻,郭相颖自己设计制作了“三黑”小册子。“那时候的小册子是黑封面、黑字、黑图片。”郭相颖介绍,由于条件差没有相应设备,图片都是靠永川摄影协会帮忙拍摄,自己四处筹集资金,这才印制出来。
1979年,《大足石刻》影片发行。该片由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于1978年开始摄制,时长30分钟,是大足石刻史上第一部公开发行的影片。这部影片是大足石刻走下崖壁的开始。
到了1985年的春天,大足石刻迎来了打响知名度的第一站,《大足石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此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文化局、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联合筹备举办。当代著名雕塑家、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撰写《辉煌的大足石刻》一文作为展览前言。共展出与原作等大的18尊石刻造像复制品及206幅彩色巨照。各界人士共200多人出席开幕式。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竞相报道。
展览从4月15日持续至5月2日,参观人次超6万,在首都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是大足石刻首次大型外展。其后,大足石刻又在成都、桂林、深圳、福州、天津、柳州、苏州、台湾等地展出。
在1992年至1996年间,大足石刻首次走出国门,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国展览。展览形式以文物复制品、巨型彩照为主。
自此,中国中央电视台、英国BBC、日本NHK以及美国、新加坡、韩国、乌克兰等国家的媒体镜头聚焦大足石刻,将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分享给世界各地人民。
走向世界:
多元路径对外宣传提名气
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申遗成功,成为重庆市唯一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是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郭相颖说,申遗成功后,进一步提高了大足石刻的名气,推动了大足石刻旅游文化向前迈进,促使在对外展览方面更加系统,形式更加多样,受众更加有针对性。
2001年4月24日—5月31日,大足石刻申遗成功后首次展览,在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世界遗产——中国大足石刻大型展览”。
2001年至2003年,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推出的“世界遗产——中国大足石刻大型展览”(巡展),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展出。2013年推出“大足石刻进校园”大型图片展览,并配合宣讲活动,针对高校师生,在重庆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等高校进行巡展。
2016年,大足石刻台湾巡回展以“一展两区”的形式,分别在台湾新北市世界宗教博物馆和台湾宜兰县冬山河亲水公园,通过“大足石刻艺术特展”和“牵手嘉年华”大足石刻彩灯展的方式,展出了多件大足石刻博物馆重要藏品,同时还特别呈现了2015年完成修复的中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历时8年的修复过程,以及由200多名工匠耗时3个月打造的,数十座从大足石刻中千手观音、四大金刚、莲花童子、多宝塔等重要石刻造像和珍贵文物中“复刻”的彩灯,受到台湾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吸引了4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到台湾的游客的目光。
与此同时,海外展览也取得长足发展。
2001年,大足石刻参加“世界遗产之旅”,在日本名古屋市国际展览中心展出;
2008年,“中国重庆巴渝风情展”在德国柏林中央火车站展出;
2011年,“崖壁上的瑰宝:中国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展”在英国威尔士博物馆展出,展示了48件馆内珍藏的文物真品,并运用声、光、电、石刻原作复制、石窟场景展示、石刻高清LED灯片、数码影视等多种手段,让当地人能身临其境地游览大足石刻,展出时间段内威尔士博物馆的游客量超过7万人次;
2012年,“中华宝藏——重庆大足石刻文物展”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基齐纳博物馆展览,展出内容包括大足石刻的48件文物、20件复制品、约80件大足石刻油画作品和约100件大足民间石雕作品;
2016年,在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大足石刻艺术展”,展览为期10天,以摄影艺术图片和视频为主。
……
除了展览之外,2003年,大足石刻研究院正式启动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大足石刻全集》编辑工作,以更好地研究、传承、保护、对外宣传和推广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全集》共11卷19册、1200万字、2983张绘制线图、5794张拍摄图片,参与编写、测绘、摄影、编辑、校对的人员超过200人。从2003年大足石刻研究院启动该项编纂工作,到2019年正式出版,历时16年。
“在党的二十大期间,《大足石刻全集》惊艳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作为《大足石刻全集》主研人员的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长刘贤高介绍,《大足石刻全集》以实物形式亮相地方展区重庆单元,吸引全国观众驻足观看,纵赏世界石窟艺术的巅峰魅力。
此外,借助科技力量,大足石刻也在尝试“走出去”的多元路径。通过高精度数字化复制、虚拟场景搭建等数字化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让大家了解文物的社会文化价值,同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大足石刻保护水平和宣传力度。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先后举办了近10场国际学术研讨会。
走得更远:
“四百工程”推广誉满城
从2018年开始,大足石刻研究院组织实施“大足石刻‘四百工程’主题文化旅游推广宣传系列活动”,即在全球举办大足石刻百场展览、百场讲座、百馆赠书、百集微视频展播活动。
大足石刻“四百工程”中“百场展览”的首展《回望百年——大足石刻历史影像展》,于2018年5月26日至6月9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展出了200余幅大足石刻历史照片。
2020年8月,大足石刻研究院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策划“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展,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背景下的首个展览成果,通过文物、复制品、音视频等90件展品,展示了大足石刻的重要内涵、艺术价值、文物保护成果和传承利用情况,吸引观众24.7万人次。
目前,“百场展览”已在重庆、天津、广西、四川、江苏、北京、上海等地举办10余场大足石刻主题展览。在天津滨海新区美术馆举办的“回向:大足石刻图像与历史文献展”、广西柳州博物馆举办的“至善之境——大足石刻历史文物艺术展”、江苏苏州博物馆举办的“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展等,吸引观众近100万人次,展览形式丰富多彩,有石质文物、历史文献资料、石刻历史照片、拓片、文物复制品、现代摄影、现代雕塑、视频影像、VR体验等等。
“四百工程”展览团队共有6人,作为特聘专家,年近七旬的陈小平是最年长的一位,同时也是“四百工程”展览团队中经验最丰富的。正是因为“四百工程”的实施,本已退休的他选择留了下来。
“我真的很爱大足石刻,但它的价值和现在的知名度不成正比,需要我们做的宣传推广工作还有很多。”陈小平坦言。
在“四百工程”展览团队文博馆员未小妹的眼中,2021年11月,“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令人印象深刻。儒释道三教合一,地面文物,地下文物墓葬,这些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内容,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呈现,“我们以此为荣,引以为傲”。
“‘四百工程’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项目。”展览团队文博馆员龙小帆说,要让大足石刻走得更远,影响的范围更大。未来,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的城市展览场馆是“四百工程”的一个重点选择方向,期待与这些地区和国家有更深入的合作。
为了让文物“说话”,充分发挥微视频传播优势,大足石刻研究院联合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共同推出了大足石刻系列微视频,挖掘世界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并通过美通社、雅虎、Twitter、YouTube、Facebook、央视频、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等近600个国内外媒体平台进行全球发布。
其中,海外媒体平台累计投放543家,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等,海外媒体平台覆盖人群达3亿人次。截至2022年4月底,总播放量达2000万次。作为大足石刻“四百工程”主题文化旅游推广宣传活动中“百集微视频”的首次展播内容,本期上线发布9集微视频,今年计划共推出20集。
“短视频进行了大胆创新的策划,富有创意,以适应年青人观看和大众普及传播特点,并制作了中英双语两个版本,以满足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双重需求。”龙小帆介绍道,通过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转发、点赞、收藏、打赏,以及分享至其他平台等方式裂变产生新的话题,形成了话题的二次传播,拓宽了大足石刻的传播渠道。
据了解,一位外国网友评论到:“我对大足石刻有许多爱慕之情,这个视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笔记,它能随我去任何地方,这很酷。”该微视频使外国网友了解并认识了大足石刻,提升了大足石刻国外形象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这是该系列微视频在外网的传播价值以及取得的良好传播效果的充分体现。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以大足石刻‘四百工程’主题文化旅游推广宣传活动为载体,推动合理利用,让文物‘活’起来。”龙小帆说。
5万余尊石刻造像,见证了多元文化在大足的荟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明交汇处的大足正以更加开放的胸襟与世界相拥,而“四百工程”正朝气蓬勃地迈开“大足”。(熊雅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