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周年资政成果发布会在重庆举行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1-05 14:38:30 编辑:李柯佑

1月3日下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周年资政成果发布会在重庆举行。来自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室、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委党校、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文理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北碚区政协、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能化江苏矿山生态研究院、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重庆大安财税金融研究院、重庆京渝省情和发展规划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20余人应邀线上出席会议。

会议由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库专家联盟、远明智库工作室主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重庆京渝省情和发展规划研究院协办。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周兵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市政府参事室原专职副主任刘万振博士作为专家代表总结发言。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库专家联盟发起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莫远明代表课题组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周年发展报告》。他说,报告全文4万字,于2022年12月研制完成。

报告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周年绩效进行了第三方评估。报告认为,在成效评估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年成效显著。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川渝两地在中央战略加持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认真贯彻落实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总体向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总量突破7万亿元,增速高于川渝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特别在优化平台机制、促进务实合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显著。

在问题评估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自2020年1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但也面临体制机制问题、产业趋同问题、协同创新问题等发展问题。

在风险评估方面,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存在政府急市场不急、双城急圈层不急、一区急两群不急(一干急多支不急)等风险点,须引起川渝两地高度重视。

报告认为,要理性看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问题与潜在风险。一是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二是突出全局观和全域观。三是充分体现辩证法。

报告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未来呈现如下五大方面的走向,建设现代化新重庆,重庆大有作为。

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国家双循环战略中价值凸显,重庆应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应用好用足现行国家政策,将体制优势、区位优势和通道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可靠性和发展韧性,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中西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蓝本和标杆。

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为国家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提供新的实践探索,重庆应贡献更优的发展经验。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形成促进区域经济优化布局的核心层、紧密层、毗邻层等三大圈层结构。未来五年,将形成第四圈层,松散层,以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连结贵阳、昆明、拉萨、西安等战略支点,打造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通过四大圈层的实践探索,真正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重庆作为圈层核心和策源地,需要不断创新区域治理模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贡献更优的重庆发展经验。

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有中央层面的领导小组指导,重庆应把握更好的发展主动权。虽然2020年1月3日中财委第六次会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但在全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近两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未纳入区域重大战略。直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才将其纳入区域重大战略。目前其他区域重大战略在国家层面均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其中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规格最高,由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其他小组均由分管副总理担任组长。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加速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从根本上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把握更好的发展主动权,建议重庆市委与四川省委联合向中央提出中央层面尽快成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的请示,重庆市也可以重庆代表团名义在全国“两会”上建议中央层面尽快成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总理担任组长。若站在西部大开发高度,由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来统筹协调,那规格更高,更有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质性推进。

四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重庆应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三大经济增长极比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做优做强做大主城都市区和重庆都市圈将会被列入重庆发展优先序。重庆市要抢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等世界级产业先发赛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经济总量,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让其真正成为引领中西部发展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五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融合发展,重庆应推进更快的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重庆“一区”带“两群”发展特征十分显著。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质上也是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这样就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同频共振、融合发展是主旋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和优化区域布局前提下,关键在于创造性推进区域协同。重庆市应通过这双重战略加持,科学研判区县发展态势,找准比较优势和短板,在差别化发展的同时,增强区县发展均衡性,打造高水平区域协作样板,更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高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报告提出了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创新突破的六大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中央统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将其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建议中央成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分管副总理担任组长;或者考虑到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好的有机融合,由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直接领导,这样就是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规格更高,统筹力度更大,实施效果更好。

二是加强战略联动。重庆市要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两横三纵”战略联动。特别要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战略联动。要依托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贸区、保税港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多个国家级政策加持,发挥政策组合拳效应。

三是加强规划导向。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基础上,要构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一源”目标和“两中心两地”定位相适应的规划体系。要注意与消费品工业、数字经济、商贸物流、内陆开放高地等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

四是加强产业引领。重庆要高品质、高规格、高质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与四川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上实现更大突破,共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共抓消费品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共育高成长性未来产业集群。

五是加强区域协同。

要加大省部级政府统筹协调力度。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提高川渝两地统筹协调规格。两地协商,在之前已明确川渝党政联席会、常务副省长(市长)协调会、联合办公室、专项工作组四级合作机制的基础上,不仅将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而且要将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由重庆市市长和四川省省长亲自来抓,增强统筹协调力度。

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要进一步优化省部际联席会议和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建议“13+2”机制关联的其他省区,像重庆、广西一样,尽快成立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领导小组。原则上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提高规格,安排正职兼任成员,提高领导小组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各省(区、市)之间也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可借鉴川渝党政联席会机制,关联省区分别建立点对点的党政联席会机制,与面上省际协调机制相辅相成。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庆要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创造性,加强与“13+2”机制成员的沟通、协商,把握发展主导权,增强新担当新作为,更好地发挥带头带动作用。

在重庆市域内,要理顺各开发区园区建设的复杂关系。如借鉴成都高新区与其他关联区关系,理顺西部(重庆)科学城与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与重庆高新区大学城沙坪坝九龙坡关系。借鉴成都经开区与龙泉驿区关系,理顺重庆经开区与南岸区关系。

要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从城市群或经济圈角度,要深化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交流协作;从西部大开发角度,要深化西部省区市协作,推动区域协同开放发展。重庆、成都这两座国家中心城市要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对重庆而言,要进一步优化全市开放空间布局,全面提升主城都市区开放能级,提高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开放水平,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对成都而言,要强化极核引领和主干带动,在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基础上,“干支联动”引领区域协同发展。要推动成渝双核引领相向发展,强化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互动,必须注重创新元素,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协作和创新,不断建立完善协同开放体制机制,推动共建对外开放通道和开放平台。

六是加强治理创新。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干部敢为是关键。要提升川渝两地各级领导干部政治站位、统筹协调、区域协作、政策协同、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等六大治理创新能力。(李柯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