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铜梁:历经“烤”验 走出农业增收路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9-13 16:59:49 编辑:李柯佑

近年来,重庆市铜梁区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完善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广使用智能化、信息化装备技术,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为农业产业赋能,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路。特别是在重庆今年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连晴高温干旱天气中,铜梁农业生产全面经受住了自然灾害“烤”验,持续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收致富路。

农业不再“靠天吃饭” 种植大户信心更足

“如果当时我再坚持一下,也许菜苗就不会全部晒死,我可能还在农业领域发展。”日前,家住铜梁区巴川街道袁家社区的居民陆洪华谈及自己十多年前的这段种菜经历,满是遗憾。

时间回到2006年7月,铜梁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不仅给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困难和不便,也让农业生产面临巨大的困难。在高温天气的无情肆虐下大量农作物因缺水而死掉,造成农业减产减收,经济损失较大。

陆洪华是当地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每年种植蔬菜面积达10余亩。2006年的夏天,他的菜园也经受着异常严峻的考验。

“7月初,我播撒了第一批莴笋种。由于气温太高,虽然天天浇水,到了该移栽的时候却栽不下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菜苗被晒死、干死。”陆洪华回忆道,当时他先后播撒了3次菜种,每次育出的菜苗都被高温烤死,损失了几万元。

“家里所有的钱都投在了菜地里。菜苗死掉了,所有的付出都打了水漂,当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几次种菜失败让陆洪华有些灰心,便放弃种菜另谋出路。

16年后的今天,铜梁再次遭受了连晴高温干旱天气。而对于成王果业负责人陈贵虎来说,他做到了从容应对高温干旱天气,因为他不再“靠天吃饭”。

在铜梁区巴川街道玉皇村成王果业的果苗地里,数百个喷头匀速旋转着向四周喷洒水雾,地里的果苗得到清水的滋润长势喜人。

成王果业公司有生产基地700余亩,年出圃优质果苗500多万株,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果苗场之一。

“从8月初以来,持续的高温高热干旱天气开始威胁地里的苗木,抗旱保苗成为果苗培育安全的关键。”陈贵虎说,旱情严重时,必须每天浇水。为了抗旱保苗,基地启动了智慧灌溉系统,700亩苗圃只需3名工人就可以实现每天浇一次水。

“如果人工浇灌,每天至少要30名工人,而且劳动强度很大,在高温天工作还容易中暑。”陈贵虎说,这个智能化水利灌溉系统保证了灌溉效果,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据测定,这套设施比传统的漫灌方式节水60%以上。

在每块苗圃地里,还安装有一根托举太阳能电磁板的电杆。陈贵虎介绍,智慧灌溉系统运行需要的动力由电磁板供给。“苗木喝饱了水,就能大大提高高温旱天气下的存活率。我们也有这个信心做好抗旱保苗。”

部门联动齐心协力 打好抗旱保收“组合拳”

在铜梁区南城街道西来村六赢山的枳壳种植基地,几座种满药材的山坡上,几台抽水机同时运转,上百米管道纵横交错,几名工人拿着水管朝不同方向喷水,为地里的枳壳树“解渴”。这是业主谢光伟今年组织的抗旱场景。

1998年,谢光伟考察中药市场后,在西来村六赢山租下550亩坡瘠地,改土后种植枳壳。苦心经营8年后,枳壳终于挂果,丰收在望。然而,2006年,铜梁遭遇极度高温干旱天气,地里的枳壳面临严峻考验。如果不自救,8年的心血就打了水漂。于是,他购买了7万元的抽水泵和水管,每天组织30余名工人给枳壳浇水,累计投入了20多万元进行生产自救。

“农事不等人,能救一点是一点。只要扛过了,一定会好起来的。”谢光伟看着地里的枳壳,有些无奈。

16年后,谢光伟的枳壳基地再次遭遇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与16年前大旱不同的是,今年有部门的支持,我抗旱的信心更足了。”谢光伟说,为了将枳壳产业做大做强,2010年,政府部门相继投入资金改坡土为梯土,建起一批蓄水池和山坪塘。为了方便运输,新建了3.5公里的田间作业便道和公路。同时,基地还组建了专家大院,聘请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中药材种植专家当技术顾问,加强枳壳生产的研究和技术示范。

“多亏了这批蓄水池和山坪塘,为基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不然,我们今年又要花大力气来抗旱了。”在基地里,看着汩汩流水源源不断流入地里,谢光伟的脸上挂满笑容。

这是铜梁各级部门助力抗旱保收的一个缩影。今年,铜梁出现持续一个多月的高温干旱天气。面对旱情,铜梁区农业农村委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检查蔬果长势,查看土壤里水分蒸发情况,并根据不同作物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抗旱生产技术措施,减轻干旱天气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的影响。铜梁区水利局提前部署高温干旱防御、农村供水保障等工作。从8月初开始,动态监测水库、山坪塘、蓄水池及引水溪流蓄水量、来水量等,超前预测农村供水受干旱影响范围和人口,加强现有水利工程蓄水、节水、用水调度,提前作好抗旱应对准备。

“我们统筹利用水源工程,制订了完善的调水用水计划。对出现干旱缺水苗头的地区,及时组织镇街和供水单位完善抗旱应急预案,现场落实应急水源、备用水源、抽水机具等,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做到全覆盖无遗漏。”铜梁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优化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发展稳步向前

在今年高温干旱天气最严峻的时候,在铜梁区土桥镇高垭村,水流通过电灌站提取后顺着管道缓缓流入地里,让农作物“喝饱了水”。

高垭村是土桥镇的种植大村,全村主要种植有小麦、玉米、水稻近2000亩,农业生产用水量较大。“以前,村里长期缺水。特别是遇到干旱天气,就只有挑水抗旱,很多农作物都干死了。”高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龙思勇说,缺水影响了农业生产,大部分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许多土地因而闲置。

2020年7月,区里在土桥镇新房村、高垭村分别建成了一级电灌站、二级电灌站,保障了覆盖区域农作物的灌溉需求,有效灌溉面积达1800余亩。“电灌站建成投用后,全村大部分土地都能得到灌溉。特别是近段时间,虽然连续高温天气,但因有灌电站抽水灌溉,村里撒播的几批蔬菜种子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龙思勇开心地说。

铜梁今年遭遇连晴高温干旱天气,农业生产整体上未受到较大影响。这得益于铜梁不断加大投入持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补齐农业发展短板,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灌溉、防洪、抗旱作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目前,全区登记运行的山坪塘共有4655口、总库容2058万立方米,正常运行的电灌站有387座,灌溉面积41.95万亩;全区109座中小型水库库容约1亿立方米,农业生产用水灌溉充足。

“极端高温天气下,山坪塘、电灌站等水利基础设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严格按照防大旱保供水要求,针对水利工程短板,全面排查了全区电灌站,维修了问题电灌站,并改建了供水管道。”铜梁区水利局水利水电科负责人胡鑫介绍,每个电灌站都落实了管护责任人。在春季和夏季农业用水高峰时段,定期组织人员对电灌站进行常态化维护,确保农业生产正常用水。(熊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