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是蚕桑生产大区,有桑园10万多亩。以前每年冬管剪下的10多万吨桑枝被作为废物丢弃或焚烧自理,会对环境和水质造成污染。近年来,黔江区石会镇黎明社区引进一农业开发龙头企业,联手西南大学对食用菌培养基进行技术创新。把食用菌产业和废弃桑枝结合起来,形成桑菌培植的生态循环模式。不仅解决了资源的浪费,更让老百姓从中获益,已然成为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特色产业。
近日,黔江区融媒体中心“一村一品”看黔江系列报道采访组来到了黔江区石会镇黎明社区,探寻当地是如何把食用菌产业和废弃桑枝结合起来,形成桑菌培植的生态循环模式,如何致富一方百姓,实现乡村振兴。
桑枝种菇由“柴”生财
肥厚的菌柄、饱满的菌朵,黑得透亮……五月的黎明社区,风光旖旎,温暖清新。明媚的阳光洋洋洒洒的落下,不仅为透明美景增添些许风情,更是带来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让桑枝菌顺利出菇,成熟的桑枝菌肥硕饱满,色泽透亮诱人。
“这些菌包的原材料就来自我们当地的废弃桑枝。”重庆弘凡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伟介绍,黔江做为蚕桑生产大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桑树枝条,在传统蚕桑生产中,桑树枝条有少部分用作燃料,但大部分被废弃。
于是,该公司便探寻了一种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将废弃桑枝代替以前的杂木,做为生长信用菌的主要培养料,主要生产桑枝黑木耳桑枝平菇香菇和桑枝秀珍菇等。
每年,该公司仅在石会镇、太极乡、黑溪镇和黄溪镇这几个地方,累计收购蚕桑枝条近7000吨。可实现年产桑枝香菇100吨,全桑枝木耳300吨,香菇酱20万瓶,产销全桑枝棒20万棒,综合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真正做到由“柴”生财。
树立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桑枝菌基地,成排的菌棒整齐地排列着,很是壮观,一朵朵小木耳从菌包当中探出头来,象征着增收的希望,工人师傅们也在忙碌着采摘下最新鲜的木耳,脸上洋溢着喜悦。
我们用桑树枝培育出来的黑木耳,比以前传统的,用杂木培育出来的木耳品质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它的口感上,用桑枝培育出来的木耳,它的口感偏糯,于是市场欢迎度很高。所以价格也比之前用杂木培育的价格要高一些,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浙江等江浙一带。”李伟说。
为此,该公司着力打造“中国桑枝产业第一股”,将桑枝菌打造成全国的畅销品牌,以“公司+村级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带动并形成区域村级集体经济联合体,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思路、新业态和新机制,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形成产业链富了农家人
据了解,从桑枝收购到生产车间加工,再到菌包的培养和食用菌的长成,至少要经历9道工序,才能培育出生态食用菌,而从收购原材料到进入餐桌,这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仅让企业有了思路农民也有了出路,为周边农民致富又拓宽了一条致富道路。据初步统计,仅桑枝菌的产业链便带去了当地130余户农户增收,100余人直接就近务工。
“我们基本上全年都有活路做,现在正是采木耳的时候,一天有十到二十人左右,一个人要采三四百斤。”村民姚世秀告诉记者,自己能够在家门口上班,领月工资,很满足。
“这种模式,将桑枝变废为宝,一方面提高了桑枝的综合利用
增加了蚕业的附加值,延长了蚕桑产业链,同时又为食用菌种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菌料,可有效实现蚕菌双赢。”黎明社区党总支书记郭庆表示,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做好生态循环利用,把蚕桑和食用菌产业作为当地主要特色产业,有效助推乡村振兴。(黄英、田丹、田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