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津:乡村换新颜 生活大变样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2-22 16:11:55 编辑:肖方宇

image.png

保坪村新貌。阮瑞雪   摄

乡村公路一路延伸,一个个农家小院焕然一新,村道巷道干净整洁,目之所及尽是郁郁葱葱的花椒林。2月17日,笔者走进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发现村子旧貌换新颜,村民的生产生活大变样,一幅“远看有乡愁、近看有巧思”的美丽风情画卷徐徐展开,宜居宜游宜业美丽乡村呈现眼前。

居住环境大变样

在保坪村新湾大院,几栋崭新的住房吸引了笔者的眼球,走近一看,道路两旁种满了应季的鲜花和绿植,每栋住房都是统一的黄色外墙配以红色或黑色的琉璃瓦,每隔一段距离就放置有分类垃圾桶,路面整洁干净。

让笔者惊喜的是,院子1公里内就有3家电商超市。笔者走进店内,米、油、纸巾、矿泉水等各类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这让村民购买生活物资变得更为方便。

保坪村一组村民李玉华在村子里生活了二三十年,是村容提升的受益者,更是家乡变化的见证者。

李玉华介绍,这几年电商发展迅速,以前网上购物后,需要等赶集日再到村外的麻柳场去领取。如今,村里开了好几家电商超市,可以通过美团优选、兴盛优选等APP在网上选购蔬菜、水果,东西一到就去就近的超市领取,店主空闲时还常常送货上门,方便多了。“都是乡里乡亲开的店,大家住哪都熟悉得很,服务也周到。”

李玉华家的两层楼砖房是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虽然和村里的其他新房比起来稍显陈旧,但好在房子的外墙是黄色,看上去也还算统一。房前的院坝里,妻子张元先放了几盆喜爱的植物,大门上高挂着两个大红灯笼,窗户上贴着传统窗花,门前小狗嬉戏,屋后西洋鸭(俗称西鸭)小憩,年味犹在。

越说越高兴的李玉华拉着笔者到他家里参观。笔者看到,客厅里放着一个两开门冰箱和一张大圆桌,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沙发、衣柜等家具一应俱全,厨房里装上了燃气灶和热水器,柴火灶已闲置许久,居住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保坪村位于鹤山坪上,近年来,鹤山坪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整治稳步实施,建设各具主题和文化特色的“九院九景”,并围绕“四边十里”稳步提升道路沿线品质,鹤山坪上近30平方公里区域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焕然一新,乡风民风更加文明。

基础设施大变样

花椒是保坪村大多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曾经的保坪村交通条件不好,村民要把花椒运出村只能靠肩挑背扛,家家户户通水泥路是村民的共同心愿。

通过长期努力,保坪村打破了全村交通瓶颈,基本实现了户户通公路。以前随处可见的黄土路都被水泥路所代替,村民过去的期盼已经变为现实。

李玉华指着院坝前洁白的水泥路说:“年前农村公路就通到了我的家门口,亲戚都来我家过年,热闹得很。”这条农村公路全长800多米,建好后解决了一个小组、70余村民的出行难题。李玉华还说,路修通了,村民们有的准备把土墙推了修成砖墙,有的计划着把土瓦换成琉璃瓦,他们都对生活有了新的打算。

路修好了,饮水、燃气、用电也是村民十分关心的问题。

“现在自来水通了、天然气也装上了,生活很满足。”李玉华说,原来农村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用电不稳定,方圆1公里的村民共用一口井,每天都得挑水喝,煮饭炒菜要提前备好柴,冬天想经常洗热水澡就更麻烦了。

这几年,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一打开水龙头就有白花花的自来水用,用电也比原来稳定安全了,家家户户通了天然气,原来一到煮饭炒菜的时候就浓烟四起的情况不复存在,李玉华和妻子张元先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产业发展大变样

“他乡哪有故乡好,故乡更美更富饶。”这句话是对保坪村变化的最好印证。

发展产业是致富的关键。经过长时间的摸索,花椒产业已发展成为保坪村乃至先锋镇的农业支柱产业,不仅让昔日的荒地变椒园,更是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让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冬天花椒进入休眠期,现在春季到了,花芽发得慢,这下面都是光杆,肥料下去后,能刺激花芽和新叶的萌发。”跟随李玉华的脚步,笔者来到了他家旁边的花椒地,他一边给花椒进行叶面施肥,一边介绍道。

李玉华算是保坪村的花椒种植大户,共种植花椒5亩,去年由于管理不到位,收益只有3万元。“今年管理得跟上了,下一步主要就是保花保果和防止蚜虫,到了五六月份就可以丰收了。”

李玉华一直看好花椒产业。“干花椒比鲜花椒更有市场,也更易保存。”今年,他计划购入花椒烘烤设备,专门售卖干花椒,收益4万多元,这样增加的收入正好够买一套1万多元的烘烤设备,一年就能回本。

另外,李玉华有三四亩水田,今年全部种成优质水稻“宜香2115”,该品种米质上乘,深受市场认可,价格比其他品种要高,收益可观。

“在外面打工也要看运气,好的时候一年能挣六七万元,有时候一年只能挣四五万元。”李玉华说,原来农闲时节在外打零工,一年收入2万元左右,现在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家门口就能自给自足,还能照顾家庭,比在外务工强多了。(曾渝洁、阮瑞雪/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