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县:问渠那得“减”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布时间:2022-01-20 10:12:25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李柯佑

自“双减”政策出台后,广安市邻水县着力实践探索,瞄准作业改革,盯准课后服务,找准治理方向,全面激活“一城春水”,发挥学校教书育人阵地作用,走出一条减负增质之路。

拓宽办学视野,让管理“活”起来

“搬进新学校,教室环境、设施设备和课堂氛围都变样了。”近日,笔者来到邻水县丰禾镇第二小学,看见肖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作文课《我们的教室》。

今年秋季,丰禾二小建成投用,县职教中心投入使用,鼎屏镇中实现搬迁扩容、鼎屏三小成立南校区,为学校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学校共同体建设,利于学校管理,也利于政策落实。”该县教科体局局长范小波介绍,今年,我们启动了“鼎屏三小+南校区、丰禾小学+二小”共同管理模式,探索跨区域办学之路,推行“城区学校+边远薄弱村小”“一校带一校”远程互动,有力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自“双减”政策出台后,该县集同类远程教育优势,采用直播、录播、植入、观摩四种应用模式,为25所薄弱学校搭建了资源共享平台,“双减”政策在偏远薄弱学校落地生根。

精心设置课程,让课堂“活”起来

“双减”工作的关键在于课程,核心在于课堂。该县聚焦课堂教学改革,让师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鼎屏小学坚持“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课程”的理念,整合品格教育、艺体“2+1”、课后服务、社会实践等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鼎屏三小通过深度挖掘体育项目的综合育人价值,跨越学科课程之间的鸿沟,把握住教学中的智趣、生动与审美。八耳小学则以二十四节气为突破口,把“非遗”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结合,探索“耕读+”教育模式,形成了“思品渗透乡土情怀”“语文融入田园写作”“科学渗入农业发展”“体育贯穿时令健康”“美术绘出节气色彩”等特色课堂,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亲近土地,培育乡土情怀。

优化作业设计,让巩固“活”起来

“举学校教研组之力,研讨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优化方案,在片区辐射带动。”教研员忙得不亦乐乎。

在柑子小学,教研组以“加强随堂课练习,夯实学生学习过程”“作业讲评课策略实践探究”“错题变式训练研究”为切口,打造“学为核心”的课堂。袁市小学将大课间常规与特色相结合,探究艺体作业分类设计、菜单式作业设计策略、反馈与评价管理,让艺体作业有的放矢。北城学校坚持思维型、实践型、创新型作业“三布置”原则,构建“语文阅读+写作相扣、数学计算+思维同步、英语听读+口语训练,体育技能+亲子互动”学科模式,探索“跨学科+综合作业”融合模式,形成了“套餐、快餐、送餐、点餐”作业,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该县还先后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办法》《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围绕“基础性作业+弹性作业”两个维度,从课堂、课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具体落实作业的设计和实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整治培训机构,让课后“活”起来

“我儿子回来没得作业了,就是看看课外书。”玉屏社区王先生说,“上半年,周末都把儿子送到补习机构去补习,有苦难言。”

“双减”以来,该县对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零容忍”,已取缔16家无证无照学科类机构,拆除5个违规广告,3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停止营业。

笔者来到鼎屏四小,正值课后服务时间,看到陶艺社团的孩子们置身陶艺坊,品味着手脑并用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与陶魂瓷韵的美妙;书法社团的孩子们练习书法,历练工匠精神与规则意识;民乐社团的孩子们轻松整齐地弹奏着《二泉映月》,陶醉于音乐的魅力之中。

该县还依托少年宫平台,让孩子们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各校还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带领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田野,来到工厂,触摸真知,体验生活,让孩子们“耕于行、游于艺、修于身”。

周末,学生和家长们打篮球、绘画、登山,玩得不亦乐乎。“学校作业少了,课外也没有补课负担,孩子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心情更加舒畅,学习兴趣也变浓了。”学生家长刘女士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欣喜看到,“双减”政策实施后,在川东偏远的邻水县,学校课程更丰富、课堂教学更高效、学习效果更明显,孩子们找到了久违的快乐,教育回到了原点、回归了本质。(秦洪坤 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