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守住“老城”记忆 留下十八梯传统风貌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11-30 16:51:41 编辑:李柯佑

几段老台阶,一段“旧时光”。在重庆市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内,那条依山而建的十八层老台阶还在,人们上上下下,走走停停,记忆和乡愁被勾起,开始追忆似水年华。

曾经,这几段老台阶是为减轻人们一口气爬长石梯的劳累而建;而今,它变成了时光的“穿梭机”。老台阶没变,还是旧日模样,变的是人的心境。

这条衔接重庆上半城与下半城的纽带,在建设过程中是如何将人们的记忆和乡愁留住的?就让我们跟随项目承建方,听听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华彩背后的匠心。

image.png
十八梯供图

台阶穿“铠甲”建筑加“支撑”

保护“老味道”

给十八层台阶穿“铠甲”,一穿就是三层,这是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对这段“记忆和乡愁”的保护。

“最底层是防水布,中间层是绝缘橡胶垫,最外层是防腐木,这些都最大限度地防止油漆、硬物、施工等对其造成破坏。”项目技术主管任小军向笔者揭秘,为了更好地保护台阶,施工时建筑材料运输采用的全是手提肩扛的传统方式。此外,台阶两侧还装了雨水收集口,埋了管道,以此解决台阶的排水问题。

对于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项目部也采取了加固的形式保留原有建筑风格,让建筑在留住“记忆和乡愁”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比如十八景之一的“巴渝人家”,外立面就未动分毫,只是在施工中用型钢格构柱和型钢腰梁对外墙进行了支撑加固,重新在建筑内部修建了框架结构。

坡地建筑群还原斜屋面

展示“老重庆”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依山而建,建筑在山腰次第展开,这是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标志性存在。要保留这份老重庆的味道,建筑群的施工建造自然无法绕开这70米左右的坡地高差。任小军说,因为坡地建筑无法进行场地的精平,所以建设过程中只有依顺序逐一施工。“我们只有在建完一栋后才能开始另一栋建筑的建设,因为两栋建筑具有高度差,而且大型机械完全没办法进入。”

就这样,建筑“群像”在层层设计、步步建造、精细落实中随山势层层叠叠。细看之下,青砖黛瓦的建筑斜屋面也是对过往的又一份诉说。“跟其他项目不一样的地方,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是由非常多的斜屋面组成,而且坡度达到了50%的倾斜角度。”任小军说,斜屋面造型复杂、阴阳角多、成型慢,对混凝土质量控制和防水保温要求高,所以在施工中需要对混凝土的流动性进行较为严格的控制。比如,对于混凝土的出厂、抵达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等待的时间都有严格要求,以防混凝土硬化。

让市民在这里找到回望的凭证,让游客在这里看到一座城的过去。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一直用心延续着原有的“七街六巷”街巷格局和肌理,严格保护着原有的堡坎、陡坡、老树等“记忆和乡愁”,坚持原位置、原高度、原尺度保护修缮老建筑,用精雕细琢向市民展示着“老重庆、真山城、新生活”的独特体验。(李一/文 图片由十八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