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合川区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民主协商治理,创新实施“红细胞·微治理”工程,“以小建大”推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变“反应式”管理为“参与式”治理,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治理新格局”案例荣获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
党建引领让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
“白湾村人饮工程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水费支出大,且经常断水,村民意见很大,要求改进现有用水现状。”2020年2月中旬,渭沱镇白湾村党支部接到村民关于人饮工程的反映,当月26日即召开驻村干部会议,3月17日召开村“两委”会议,4月2日召开党员大会,形成新的管理制度,经过讨论并修改,4月10日召开村民大会,通过了《白湾村人饮工程管理制度》,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这就是合川实行民主协商自治的一个典型事例。
在创新实施“红细胞·微治理”工程中,全区各镇街、部门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把党组织、党员打造成能为社会治理“供养赋能”的“红细胞”,引领社会治理向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是大党建整合资源。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延伸城市基层党建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创新探索“3+1”联席会议制度(即:区级—镇街—村社+治理小单元),明确各党组织之间共驻共建社会治理责任,变“各自为战”为“集团作战”。目前,城区街道49个社区均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与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500余个。二是建组织把关定向。紧扣村(社区)结构、需求和治理实际,按照“便于管理运行、作用发挥充分”的原则,由村(社区)党组织牵头,指导城市小区、楼院、农村院落等治理小单元内有3名以上党员的成立党组织或党小组,在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小区、楼院、院落治理。目前,全区419个村(社区)下建立各类“小微”党组织2413个,基本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三是树标杆示范带动。创新推出在职党员到所居住社区、小区“双报到”制度,建立正面激励和负面清单两项机制,配套督导考核办法,要求在职党员“站好位、带好头、干好事”,开展联系走访、政策宣讲、议事协调、收集意见、提出建议、志愿服务等事项。2020年疫情期间,报到党员发动辖区群众开展疫情排查2.4万余人次。合川“8·18”洪灾时,报到党员全力协助开展点位值守、宣传劝导、转移物资居民、清淤消杀等工作,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重心下移让治理体系合成“一张网”
曾经渭沱场镇的路灯、人行道、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存在一定问题,给居民的生产生活与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社区干部小刘基层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及时向上级反映,镇党委、政府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整改方案,筹集资金对渭沱场镇的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进行了综合整治,让场镇居民的幸福感明显增强。这一切都得益于该镇的镇、村(社区)、网格三级管理模式,让镇党委、政府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应诉求。
在创新实施“红细胞·微治理”工程中,全区各镇街、部门通过划“微单元”、建“微组织”,着力解决村(社区)治理范围过大、群众自治虚化等问题,引导群众在家门口参与“微治理”。一是科学划小治理单元。在城镇社区,无人管理、无专业物管服务的住宅小区和单体楼院,根据实际采取单建、联建方式成立小区或楼院治理委员会,有专业物管服务的小区规范成立业委会,组织全体居民开展自治。在农村地区,按照“共同生活所依、便于组织治理”的原则,根据地域、人口实际划分自治院落,组建农村院落治理委员会组织村民开展院落自治。目前,全区已成立各类治理委员会3926个,有效破除了治理盲区。二是合理设置组织机构。明确各类治理委员会设主任1名,成员若干,总数为单数,由村(居)民联名推荐、个人自荐和村(社区)“两委”组织推荐,经村(社区)“两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研究后选定。主任人选优先考虑治理单元党组织负责人、离退休党员和村(居)民小组长,成员人选尽量吸纳党员、村(居)民小组长、有影响力的群众以及尊法懂法、乐于服务的村(居)民。三是细化实化职能职责。从服务群众和便于治理角度,明确治理委员会在村(社区)“两委”领导下,根据居民授权决定并管理本治理单元日常事务,主要承担反映群众诉求、维护公共秩序、开展平安建设、调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实施自治服务等事项,同时随时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自治真正得以实现。
众事众议让治理主体凝成“一条心”
在三庙镇龙窝村11组有一个耿家院子,院子里居住着40户村民。走进耿家院子,处处都展示出和谐的氛围。村民张世英正在门前的院坝里制作红苕粉。“这些年,院子里的乡邻们关系越来越好,氛围越来越和谐,生活在这里很开心!”见有笔者来采访,张世英高兴地说。
2020年以来,这个院子里的居民们秉承“忠、孝、义、和”的祖训,在三庙镇不断深化“红细胞·微治理”工程的背景下,围绕自治议和、邻里调和,院落美化、文化润化等“两和两化”,共创美丽宜居、幸福和谐庭院。 据悉,在全面推进“红细胞·微治理”工作中,三庙镇逐步摸索出了“六步议事法”,归纳起来就是多方提、科学分、协商议、联动办、专责监和共同评。“红细胞·微治理”工程推广至今,通过民主协商解决了不少基层群众中的纠纷矛盾,真正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事民管、民事民享,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三庙镇打造“红细胞”助推“微治理”是全区创新实施“红细胞·微治理”工程的一个缩影。在实施“红细胞·微治理”工程中,全区各镇街、部门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以充分民主协商方式倾听群众呼声、汲取群众智慧、激发群众力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一是明确“谁来议”。建立协商主体清单,将治理委员会成员、户代表、党员、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相关利益方纳入清单,并根据实际需要邀请驻村(社区)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社会贤达、专家学者、第三方机构等参加,实现机构、组织、单位、家庭全覆盖。二是明确“议什么”。针对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特点,围绕物业管理、清洁卫生、环境美化、秩序规范、平安建设、产业发展、精神文明、法治建设等方面,以及居民反映强烈、普遍关心的其他问题,制定简单易懂的协商目录,实现人、地、事、物、情全面议。三是明确“怎么议”。创新多方提事、科学分事、协商议事、联动办事、专责监事、共同评事“六步议事”工作流程,依托社会治理信息系统研发民主协商线上议事平台,按照“大事大议、小事小议、急事立议、无事不议”的原则,灵活采取会议协商、串门协商、书面协商、网络协商等线上线下协商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引导群众养成遇事协商的习惯,扩大民主协商影响力和参与度。目前,各治理小单元通过民主协商解决群众大大小小事项3114件,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定、民管、民享”。
做好加法让治理质效形成“一片景”
2021年3月13日,一场巡回审判在清平镇某机械厂厂房内进行,在审理过程中,法官与调解员对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调解,通过耐心细致的法制教育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疏导,最后双方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该案件依托诉调对接机制,从立案到成功调解仅用了3天,大大节约了当事人的时间成本。此外,本次巡回审判时间地点的选择,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诉讼,达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
在实施“红细胞·微治理”工程中,全区创新开展了“民主协商+规范物业”“民主协商+共谋发展”“民主协商+环境美化”等七大主题实践活动,全面提升治理效能。一是破解城乡发展难题。积极转化民主协商成果,全区110个村牵头组建成立经营性公司或企业,采取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和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共同增收。同时,以“城市+农村”模式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有效内循环,打通“城乡商品互融互通最后一公里”。二是破解城市管理难题。针对“停车难”“停车乱”等城市诟病,由社区党委和辖区党组织牵头组织开展背街和居住区停车收费试点,收取的费用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活动经费及停车设施建设经费。针对物业管理混乱问题,建立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四方联动”机制和物业服务企业“黑名单”制度,进一步规范物业公司、业委会、业主三方权利和义务,以世纪花园E区、弘运小区、婆婆湾47号小区等为代表的一批物业小区、自治小区、单体楼院快速实现由“乱”到“治”。三是破解环境治理难题。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民主协商动员党员、群众积极分子、低保户、特困人员、新乡贤等群体,对河道、公共路段、公共区域采取包片、包段、包点方式开展卫生环境整治和日常维护,同时鼓励院落内党员群众争当先进典型,每年评选“清洁农户”“清洁院落”,适当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有效提升党员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刘亚春/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区委政法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