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通知,在探索运营前置和全流程一体化推进模式方面,重庆市渝中区山城巷更新项目的“探索微更新一体化运营方式推进老旧街区改造”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向全国推广。
山城巷地处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凉亭子社区,连接渝中上下半城,起于南纪门,止于领事巷。整个山城巷占地面积2.38公顷,房屋面积2万平方米,是渝中唯一保留2万平方米的原始民居建筑之地,也是重庆市唯一一条以“山城”命名的街巷。山城巷是重庆山地街区的典型代表,保存了重庆从古代到近代3000年的发展印迹,拥有文物和历史建筑共15处,包括重庆古城墙、郭沫若旧居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三·三一惨案纪念地、打枪坝水厂纪念塔2处市级文保单位,以及其他文物6处、历史建筑5处,凝聚了重庆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艰苦卓绝的抗战文化。
实施政企合作模式
留住山城本色
山城巷更新项目于2018年启动建设,2021年完工投入运营。改造过程中,采取了“政府出资源、企业搞经营”的政企合作模式。由康翔公司收归产权成为山城巷业主,采取“建设—经营—移交”模式进行建设运营,2018年通过公开招投标引入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企业获得15年特许经营权,并投资不低于7500万元,
实施山城巷周边15.45万平方米房屋修缮、风貌打造、环境提升、配套完善、招商运营等工作,截至目前,重庆永宏智造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已投入1.2亿元。
在具体建设中,整饬崖壁城墙外部环境,清理遮挡古城墙的表面杂草和损害古城墙的攀爬植物,充分显现山城巷陡崖山形和古城墙遗址,彰显街区陡崖筑城、依山就势的建构特色;保护山城巷、马蹄街、体心堂街、雷家坡街4条传统街巷,保持原有2-3米宽的街巷空间尺度,开辟串联6个庭院的商业动线。经过建设,总体形成“四横三纵六院一坝”的街巷格局。
同时,项目采用微更新、微改造的手法,对街区既有建筑按照建筑定性采取保护修缮、风貌修复、风貌改造和立面整治4种措施进行修复。对街区4处文物建筑和3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对街区58处传统风貌建筑进行风貌修复;对核心范围内53处其他建筑进行风貌改造;对建设控制区27处其他建筑进行立面整治。核心保护范围内保留了80%的原有墙体,充分保证街区风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为了保留文化景观,项目原址保护现状大树94棵、梯步30处、防空洞1处,保护提升传统院落景观6处,保护收藏残墙5处、老电杆3处,开辟主题公园一处。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尽可能保留了部分原住民和街区生活味烟火气,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修缮更新,将衰败萧条的居住街坊转化为了充满活力和城市记忆的文旅街区。
多种经营模式并行
传递有温度的人文烟火街巷
改造后如何运营才能让山城巷长久红火,成为市民、游客必打卡之地?据了解,山城巷更新项目成立了“巷委会”,形成共建共融共生的模式,用人之聚合、思维碰撞,促进项目持续性运营。同时,还采取自营和联营的多种经营并行模式,如实景沉浸式体验空间——荒野公园,用书籍拓宽城市边界——山城·时光里图书馆等。
在引进优秀品牌入驻的同时,山城巷更新项目重视原有业态的保留,与原有业态的经营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帮助经营者进行品牌升级、产品升级和装饰升级,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给经营者带来更高的收益,同时对他们进行品牌孵化,宣传推广。如“啥子巷巷大汤圆”和“老谢家饮食店”已被评为渝中区非遗产品,真正实现了项目与原有业态的共建共融共生。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山城巷更新项目还容纳新生意趣,打造自有文化IP,传递有温度的人文烟火街巷。在沸腾着市井烟火的街头巷尾,用极具独特地域属性的IP活动打造有温度的人文旅居社区。近年来,山城巷陆续举办《母城故事》影像节、诗意的虫洞雕塑展、荒野花园灯光秀、山城坝坝席等活动,营造最有仪式感的文化输出、最有温度的场景体验、最有个性的IP影响力,使山城巷逐步成为都市旅游打卡地。
山城巷的“微更新”既原汁原味展现了山城巷的风貌,又在环境美化和公共设施建设上升级,将山城的街头巷尾打造为高品位、小尺度都市文化聚落,实现老街巷的焕新。如今,山城巷里精品酒店民宿、特色餐饮、文化艺术、文创零售构成了四大核心业态,各自占比约28%、36%、7%、29%。背包十年、SOLOIST咖啡、小重楼、喵小院、山城·时光里图书馆、在场空间、外婆桥餐厅、桥山宴餐厅、瓦座国风餐酒吧、山城坝坝茶等店铺引流效果明显。目前,物业出租率达到70%,日均营业收入约5万元,节假日高峰期日均营业收入约8万元。 (姚延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