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村位于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北部,由13个土家寨子组成,被称为土家十三寨。
近年来,该村依托以土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土家十三寨4A景区,突出“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民俗文化”融合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以农文旅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子,不断深化“文旅+”产业链条,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绚烂多彩的土家民俗文化
“树上呀,喜鹊呀,叫呀叫喳喳。今天呀,贵客呀,到我家,恭请贵客堂屋坐……”
在进村的第一寨学堂寨,热情好客的土家人端出了拦门酒,唱起了欢快的迎客调,欢迎远方来客。欢快的调子让游客备感愉悦,忍不住拍起了手掌。
走进不同的山寨,能体验不同的土家传统文化习俗。十三寨的板夹溪老街,西兰卡普、绣花鞋垫、民族服装等土家手工商品琳琅满目,被打造成为“土家特色休闲商业区”;大湾寨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农产品种类丰富,是“土家农耕文化展示区”;何家寨成为“山歌发源地”;女儿寨被定位为“土家传统饮食文化展示体验区”……
因为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保留完好,土家十三寨也成了重庆知名的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慕名前来打卡的原因,不仅因为这里有好山好水,更有好歌好舞。
“像迎客调这样的民俗文化,在我们十三寨还有很多,如摆手舞、土家山歌、哭嫁、立木房子等民俗表演,这些都是你在黔江别的地方很难看到的,也都是土家族文化的瑰宝。”新建村民俗演出队负责人说。
特色民俗旅游焕新颜
在西兰卡普农民工返乡创业园,49岁的新建村村民李绍素与同伴织起“西兰卡普”。
“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家门口就业,学会了编织西兰卡普,一个月有两千多的收入,还是很不错!”李绍素还和丈夫开起了农家乐,在旅游淡季则编织西兰卡普,一年有近十万元收入。
据介绍,创业园目前服务企业52家,解决500余人就业,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组织授徒就业培训1000余人,实现年收入5000余万元。创业园正在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持续打造西兰卡普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基地。目前已流转土地400亩,建成农耕体验园、西兰卡普展厅、西兰卡普主题民宿,逐步形成农耕体验、非遗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全产业链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近年来,迎着乡村振兴的阵阵战鼓,新建村充分发挥土家十三寨深厚的民族民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民俗旅游。中国第一座土家民俗博物馆、第一个土家民俗歌剧院在这里建成,静态的时空隧道和动态的舞台演绎,将土家族的历史、工艺、服饰、民居、生产生活等特色民俗文化一一呈现。
同时,为了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十三寨土家人的生活习俗,十三寨还组建了一支40多人的民俗表演队,参与和服务到乡村旅游中来,每年都要为游客展示150余场次的土家民俗歌舞。为了丰富活动内容,镇文化服务中心还专门请来非遗传承人,培训当地村民学习西兰卡普的编织,邀请区文化馆的专业人员,来村里编排富有时代特色的文艺节目。
集体经济托起村民“幸福梦”
熊家寨能“武”、何家寨能“歌”、摆手寨能“舞”……
如今,十三寨村民依靠各具特色的产业吃上“致富饭”。新建村先后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并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均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土家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了致富之路。
“听听鸟鸣山涧,看看清溪流泉,远山近水皆是风景,此刻,心里无比安宁!”近日,在新建村溪畔晓荷民宿里,游客尚俊明感慨地说,平时忙于工作,整天奔波在闹市,片刻不得闲。周末来到这里,不仅让身体得到了彻底放松,也让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溪畔晓荷民宿是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三方合作模式,以“村集体财政专项资金”“自然风光资源”“农户闲置农房及院落”合股联营,整体规划打造土家原乡主题特色民宿、网红智能星空房为主的农旅融合精品项目。民宿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规划,引进专业营销运营管理团队承包经营,村集体和农户实行保底分红和利润分红。自运营以来,民宿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收入20余万元,带动当地群众30余人就业。
“新建村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投资经营了民俗歌剧院、西兰卡普主题产业园、溪畔晓荷民宿等实体,今年村集体经济收益预计突破50万元。”新建村党支部书记张态福介绍说,乡村旅游已经成了新建村的支柱产业,接下来,新建村将不折不扣把主题教育持续引向深入,加快推进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助推农民致富增收,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王巧西/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