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3•中德人权发展论坛”10月31日在京举行。来自中德两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国际发展合作与人权保障”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左锋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德两国在国际发展合作方面有着许多共识,并在减贫、应对气候变化、农业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对于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大有益处。左锋说,发展是实现人权的关键,国际发展合作对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坚持人民至上,造福广大民众,坚持胸怀天下,缩小南北差距,坚持国际法治,维护多边主义,积极推进国际发展合作,其理念与实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鲜明体现着当代中国关于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基本主张。
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赛巧积极称赞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表示,中国在取得自身发展成就同时坚持南南合作理念,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并把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通过国际发展合作和人权保护对话,中德可以找到全球转型发展中共同关心的话题,对国际发展合作达成更深的共识。
德国前司法部长格梅林认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值得各国学习。各国人权观虽有差异,但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人类美好、和平的未来,我们迫切需要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她呼吁中德两国在平等交流中求同存异、互学互鉴,从而形成共识,并不断将其转化为促进国际人权保障、完善全球人权治理的具体举措。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付子堂从“以发展促进人权,破解全球发展难题”“以安全守护人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合作推进人权,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维度,阐释了中国既着眼于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又致力于全人类共同福祉的人权实践。
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亚洲、东南欧、拉美总司司长克里斯蒂娜•托茨克结合德国对儿童等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及相关保障措施监督实施情况,提出在全球人权治理中,应充分考虑和照顾弱势群体特殊处境和需求,努力“不让一个人掉队”。
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李翊认为,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识。在聚焦推动国际抗疫合作、为世界减贫作出贡献、积极开展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引领南南合作等方面,李翊介绍了我国以国际发展合作推进人权治理的巨大成就。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周太东介绍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发展倡议方面的务实举措,并就中欧国际发展合作提出建议。他认为,欧洲应认识到中国发展援助的积极影响和潜力,中欧都应将对方的国际发展合作视为补充和机遇。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结合自身研究领域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为国际发展合作注入了新动能,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对共建国家消除贫困、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绿色发展和数字经济发展、推动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三方国际发展合作负责人本杰明•伯尔茨表示,联合国8年前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尽管多项目标取得积极进展,但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等因素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更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同舟共济致力于目标达成。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与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自1999年以来,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机制,通过持续举办民间交流对话活动,有效增进中德两国在人权领域的相互理解与共同进步。(任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