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潼南:小小观赏鱼搅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7-28 14:44:44 编辑:珍珍

在重庆潼南区寿桥镇染房社区有一位与众不同的新农人,当同龄人在高楼大厦中谋就业求发展时,他在自家楼顶建起一个小鱼池,圆儿时梦。在观赏鱼养殖事业有起色时,他毅然决然来到乡村,投身“希望的田野”,这位“新农人”,用35年的奋斗唱响了乡村“兴农歌”,他就是观赏鱼养殖基地负责人徐革文。

近日,在寿桥镇染房社区观赏鱼养殖基地看到,池塘成片,清潋水波下,各色的观赏鱼自在畅游,有的张嘴吐泡,有的一跃而起,尽显活力。这一幅“锦鳞游泳”的画卷离不开徐革文35年的摸索和坚持。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色彩艳丽的观赏鱼,在我看来,它们就像会游泳的艺术品,于是就很想修一个‘大鱼缸’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畅游。”徐革文笑容满面地说,孩童时期,家里小鱼缸里的两条金鱼为他播下了“大鱼缸”的梦想。

1986年,正值青春的徐革文在自家楼顶建起了一个几十平米的鱼池,买来观赏鱼放入其中,观察并记录鱼儿的生长过程。他没想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无心插柳”地成为了自己观赏鱼养殖事业的起点。

1991年,25岁的徐革文在巴南区花溪社区盘下了3亩地,正式开始了他的观赏鱼养殖事业。水质盐碱偏高、地势不平温差大、含氧量低……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鱼苗大片死亡,徐革文深感自己养殖知识的匮乏。

“那时候年轻,胆子大,跑到水族店和其他养殖基地找那些经验丰富的熟手‘取经’,他们告诉我很多从没听过的东西,调节PH值、控制溶氧量……”徐革文用简洁的话语讲解着一个个专业词汇,回顾他数十年“摸爬滚打”的成长历程。

2011年,徐革文在多地考察后,发现寿桥镇染房社区地势平坦、土地连片,且水资源丰富,可以保障养殖用水需求。在请专业人士测验水质合格之后,他马不停蹄地将养殖基地搬迁到这里。

时至今日,徐革文的养殖基地已经小有规模,占地160余亩,共有大小池塘28个,主要养殖锦鲤、金鱼、锦鲫三大种类的观赏鱼,细分种类多达60余种,共有600余万尾,儿时的“大鱼缸”梦已然成为现实。

乡村要振兴,发展产业是关键。近几年,徐革文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加大产业资金的投入,自动投饵机等专业化设备遍布各个池塘。

如今,养殖基地年均成鱼产出量稳步上涨,主要销往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的大型水产批发市场和水族店。今年预计年产量10吨以上,预计年产值达300万元。

“以前以为一条鱼最多十几二十元,但是成色好的观赏鱼单条就可以上万,我最好的一条锦鲤卖到了2万多元!”徐革文自豪地拿出这条“天价”锦鲤的照片。照片中,一条大正三色锦鲤跃出水面,底色和尾巴纯白如雪,没有一丝杂色,身体红斑浓厚却没有延伸到眼部和嘴部,肩部黑斑横贯。

观赏鱼养殖产业的发展,也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这一片地是老李和其他几个居民的,每年要付7万元左右的租金。”徐革文一边将鱼饲料倒入自动投饵机里,打开开关,为自己的“珍宝”们送上营养大餐,一边介绍他的员工——染房社区居民老李。

“你不要看这里地平、面积大,实际上贫瘠得很,没有多少营养,根本种不出谷子,久了就没人管了,都是荒地。”老李笑着说,当初听说有人愿意承包这一片地,每年固定有了土地租金收入,大家开心不已。

“别看现在工作的人不多,但一到鱼苗育种和旺季的时候,还会招聘季节性的短工,多的时候能有几十人。”徐革文说着将一箱锦鲤成鱼搬上货车,这是前两天的一笔订单。

据介绍,这里的员工工作内容包括投喂饲料、定时增氧、清理病鱼、装运成鱼等,每年固定工资收入增加近万元,年底时徐革文还会根据当年的收益给员工增加提成,让小小的观赏鱼搅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时机合适的时候,我还准备扩大产业规模。”今年57岁的徐革文依然有着雄心壮志,他说,之后准备修建亲种培育池、隔离检疫池等设施,进一步补齐短板,争取繁育出品质和成色更加优质的观赏鱼,打造染房社区观赏鱼产业品牌,带动更多社区居民增收致富,共筑振兴梦。(罗昌泽、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