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域联动 构建生态绿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5-05 16:45:42 编辑:童浩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是“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区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契机,实行五域联动,通过发展绿色产业经济、营造绿色和谐环境、弘扬绿色生态文化、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构建绿色宜居城乡等措施,构建生态绿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发展绿色产业经济

构建生态绿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加快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步伐,不断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周边的产业结构,有计划、分步骤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传统工业开展技术改造,实现传统工业向生态化、智能化、低碳化的生态工业发展方向转变,有效降低工业耗能,降低工业污染;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培育能够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的生态工业,通过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严把准入门槛,吸引技术先进、管理高效的生态企业落户园区,拓宽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生态工业产品的整体附加值。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资源禀赋,着力发展生态渔业,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抓手,创新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技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渔业的技术体系,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相应的配套技术支撑,保障渔业生产和产品加工的绿色、安全、无公害,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向都市型、生态型、观光型转变;通过建设生态渔业特色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延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渔业产业链,提高生态渔业产品附加值,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渔业综合效益。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完整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创新生态旅游保护开发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开发、监督管理制度,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完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保护设施和必要的接待设施,打造精品生态旅游线路,以绿色产业经济来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经济保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产业经济大跨越发展。

营造绿色和谐环境

营造绿色和谐环境,就是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开展以不破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平衡为前提,所有与之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在环境承载范围内进行,并且反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建设。经济的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以牺牲环境质量换经济的发展思路必将被历史淘汰。营造绿色和谐环境,必须坚定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将解决损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敢于直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发现一处,解决一处,做到问题零容忍;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体功能分区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建设,探寻低碳、环保、绿色、生态、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模式,科学高效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资源,有效提升环境整治效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绿色发展构建一道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认真落实环保督察与十年禁渔工作,对现有的生态保护制度和禁渔制度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在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健康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做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保的检测和调查,并对即将或者已经开设的相关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督促企业、公司和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坚决对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来经济增长的行为说不,切实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和水生态质量优良,有效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污染防控和治理的综合效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文化作为人类的重要传承,记载和反映了人类的发展历程,要想直面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挑战,必须高度重视绿色生态文化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绿色生态文化就是指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它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实现人、社会、自然等三者的和谐共处为核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使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完美结合,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和文化建设都取得长足发展,人民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构建生态绿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文化氛围。绿色生态文化作为生态绿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灵魂,必须贯穿于生态绿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方面面。弘扬绿色生态文化,就是要让绿色生态文化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风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涵盖体制文化、认识文化、物态文化和生态文化等四个方面的绿色生态文化体系,形成更加科学的决策管理体制,转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产业发展,切实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帮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民树立正确的绿色生态文化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绿色环保的价值理念,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确保绿色生态文化深入人心,加速构建生态绿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绿色低碳消费是指消费者从自身实际的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以生态意识为指导,养成的一种不攀比、不浪费的理性消费行为,消费者所有消费行为既符合人们的健康生活习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从顶层设计抓起,制定完善的绿色低碳消费指引制度,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等多种手段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展绿色低碳供给侧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掀起一场绿色低碳消费浪潮,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低碳产品的科技创新提供重要保障;通过绿色税制和绿色金融来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企业,减轻绿色低碳企业生产负担,降低生产成本,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民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绿色低碳产品。加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治理”力度,以保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为发展前提,以低碳节约为根本策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广泛开展绿色低碳治理行动,通过不断加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自然生态资源的绿色监管,加大对违背绿色发展理念的污染排放、恶意消费和高耗能生产行为的打击力度,并严格落实相关的激励考核制度,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建立全覆盖、多角度的绿色低碳机关机制,引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人民、政府和各单位养成绿色低碳的消费习惯。全面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低碳产品的供给能力,依托现有生产体系,不断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加大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和创意投入,创新绿色低碳产品生产方式,完善绿色低碳产品的科学认证体系,积极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低耗能、低污染、生态健康的绿色低碳产品,从消费源头上满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民对绿色低碳产品的消费需求。加大绿色低碳消费宣传力度,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通过综合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即时通讯平台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临的生态危机“信号”和绿色低碳理念传递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民,并动员全体公职人员带头做示范,帮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民养成崇尚理性消费、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构建绿色宜居城乡

绿色宜居城乡是指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之间形成互帮互助、共同促进的良性关系,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限制,城镇地区开始反哺乡村经济建设,乡村发展被注入了新活力,共享城市发展福利。构建绿色宜居城乡,需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自然资源禀赋,充分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特点,科学制定长远的绿色宜居城乡建设规划,探索绿色宜居城乡建设路径,明确实施主体,形成一套符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域特色的绿色宜居城乡建设发展理念,并引进推广现代农业和渔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来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传统农业和渔业的升级改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打造新型城镇,建设绿色生态区域,让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实现农转非居民的平稳过渡。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有序推广绿色建筑,有序开展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标准认定,尽可能选择低碳、节能、环保材料和现代节能环保技术来对需改造建筑进行改造升级,并综合运用到后续的城乡建设之中,进而为构建生态绿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找到新的突破点。加快落实绿色城镇建设步伐,探索立体式城市绿色建设方案,科学布局湿地、绿地、公园,在保持水土的前提下,有效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民的绿色休闲品质,确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城镇生态更加优美。积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打造绿色宜居村庄,认真落实农村环境大整治、大绿化行动,通过农村保洁队伍建设,引进市场化运营机制,配套齐全的污染处理设施和资源循环回收机构,对乡村生产和生活场所进行高效治理,美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人居环境,打造绿色宜居乡村。

(陈亮 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