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会堂”系列品牌、“村民宝”小程序……近年来,北碚区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建立健全自治、法治、智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善治之路。截至目前,北碚区成功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
“施家大姐” 行走的文明教化阵地
近日,在施家梁村“施家茶馆”内,一群身着红马甲的人围坐一起,正在热烈地商讨着什么,她们的马甲上都印有“施家大姐”四个字。
“施家大姐”是谁?
“我是土生土长的施家梁人,周边的邻里乡亲我都熟悉,他们有困难有纠纷,我一定要上前帮一把,说两句。大家愿意听我劝。”今年72岁,身板笔直、仪态大方、说话中气十足的陈尊珠说,她就是施家大姐,旁边这群年约五六十岁的阿姨们是她的伙伴。“她们也愿意和我一起干,经常我喊一声,大家都来了!”陈尊珠说。
原来,“施家大姐”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一群热心肠。
她们定期清洁美化村庄、改造闲置土地、帮扶困难群众、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她们刚刚就是在开每周例行的议事商讨会议,这次的会议除了分配本周的公共区域清洁工作、组织开展井盖彩绘活动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商量慰问空巢老人的工作安排。
陈尊珠说,村里有很多年龄大、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的空巢老人,“施家大姐”们每周会轮流上门帮忙收拾屋子,顺带再送一点生活日用品。
据了解,“施家大姐”团队成立7年至今已有56人,在村党组织、社工的带领下,她们参与了乡村治理的不少事务,在推动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工作中发挥了楷模榜样作用。今年来,“施家大姐”已帮扶困难群众30余人,协调处理邻里矛盾纠纷7件,定期开展文化活动27次。
行事有威望、做事有影响、办事有公道、干事有担当是“施家大姐”精神。
“村民宝”实现“云”管理 “群众自治”有了好帮手
“你们看,先用微信登录后进入首页,有‘我有话说’‘我来评议’‘我要参与’‘我爱学习’四个板块了……”
在北碚区澄江镇柏林村村委会院坝内,村党总支副书记李会正拿着手机给簇拥在她身边的村民们演示如何使用“村民宝”乡村治理小程序。
今年10月份,柏林村开始试点推行“村民宝”乡村数字自治平台。村民可以参与各类民主评议、环境美化、平安治理、志愿服务和在线学习等活动获得积分,而这些积分可以在线上积分商城和线下积分超市使用。
“只要有智能手机的村民基本上都会注册。”李会说,目前虽然小程序还在推广阶段,但大部分村民都很感兴趣,这几天有很多村民拿着手机来村委办公室咨询。“‘村民宝’这种数字化管理小程序能够有效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也便于村民参与到村庄基层自治中来。”李会表示,以往需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挨家挨户走访开展工作,现在在小程序上发布相应的工作通知、动态,村民们就可以直接在线上参与讨论表决。“村民宝”小程序的开发和推行通过把村务决策搬上小程序,有利于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提高村务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动听”的红色故事 激活兴旺的红色产业
10月28日,位于北碚区静观镇王朴村的王朴公园建成开园。数百人聚集于此,人群中有一个洪亮的声音,在讲述着。
“他给妻子写的信里说,让孩子取名为‘继志’,要让他长大成人,长一身硬骨头……”一名年逾古稀的老人正坐在树下声情并茂地讲述着王朴的故事。老人叫谭代兴,老党员,老村主任,现在是红色文化宣传队重要一员。
由于就住在王朴陵园附近,谭代兴老人对王朴的故事如数家珍,对王朴陵园、红色公园等重要红色资源了如指掌,更难得的是,他总能用最通俗的大白话将革命精神、红色文化传达到家家户户。在家门口、在大树下,有人气的地方就有谭代兴的身影。老人希望用讲解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
据了解,北碚区静观镇王朴村结合本村红色文化特色,开展了党员分类管理,设立红色文化宣讲岗、产业振兴岗、纠纷调解岗等多个岗位,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建强基层堡垒、释放红色力量,实现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激发乡村新活力,释放发展新动力。
北碚区静观镇王朴村党委书记刘浩说,近年来,王朴村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擎作用,依托村集体公司,探索配送花篮、场馆解说等红色服务,开发红色菜谱、红色研学等新路子,下一步,将继续做强做优红色产业链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力求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据了解,下一步,北碚区将深入推广“缙云会堂”乡村治理品牌,充分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胡毓恒/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