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大业也。近年来,重庆多措并举提高各品类粮食和重要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及精细化、科技化的生产水平,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家里的“米袋子“、“菜篮子”也变得充实而丰富。
在这个与山共生、共存、共发展的农业大市,正是这些守住平凡、铸就不凡的农本人们,他们任劳任怨、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助力乡村振兴。在我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70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重庆,领略“山城”农本人别样的风采。
江津区发展改革委杨奎的“三味工作经”
杨奎是重庆市江津区发展改革委一名平凡的农产品成本调查员,有着十三年的资深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经验,他一直以来恪尽职守、深耕细作,时常以“泥土味、汗水味、香甜味”作为自己的农本“工作经”。
“泥土味”体现在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田间地头种什么,种子肥料成本是多少,农产品产量价格怎么样……”这些农本调查的基础数据,只有常年地头间劳作的农民群众最清楚,位于重庆西南部的江津区,调查点的设置主要分布在该区10个镇街,33个农户中,调查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杨奎始终坚持实地走访、不厌其烦和农调户沟通、交流、核对,十年如一日,动态掌握第一手农调数据,由于农产品调查工作面对的是基层农民群众,需要细心耐心的沟通交流,他也和农调户之间建立了深深的情义,得知他们有难处,他都会竭尽所能应帮尽帮。在农调户心里,他不仅是好干部,更是好亲友、好兄弟,农调户进城办事都会顺便去看看他,谈谈心、聊聊家常。杨奎常说,“农民兄弟不容易,我们能帮就帮。”
“汗水味”体现在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素有“火炉之称”的重庆夏天高温频发,异常闷热但这正是农作物抢收入库的农忙季节,杨奎作为农本调查员,收集掌握数据从不“等靠要”,主动到田间地头了解农产品的种植过程、成本数据,不放过每个生产环节的细小成本数据,力求做到成本数据精准。“白天田间地头搞调查,晚上加班统数据”,这是杨奎开展农调工作的日常,因为工作的关系,杨奎充分发挥岗位优势,多方收集农业生产信息,帮助农户分析成本收益情况,向农户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及时为他们提供建议和市场信息,在集中开展调查工作中,进入“三点九户”边培训边审核,现场对农调户《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登记簿》进行数据初审,认真核实工具材料、固定资产的分摊、人工用工时间计时、农资投入等基础数据,工作量大、逻辑性强,要及时发现问题、沟通情况、纠正差错,切实把好数据源头关,并认真开展数据录入,反复比对甄别,防止数据错漏。集中审核时,主动通过全区、全市数据比对分析和历年数据动态分析,掌握每一条成本数据情况,分析数据变化原因,认真撰写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分析报告,保质保量按时上报上级部门。
“香甜味”体现在把工作目标落实到农民的“钱袋子”提高农业发展上,农本调查是了解“三农”问题的重要窗口,同时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发展和农业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工作开展,为农调户和广大农村群众下一年度种养殖品种的选择、农资的投入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本调查工作有压力、有辛苦,但杨奎说,只要我们提供的数据和分析有助于上级决策、让农调户和农村群众增收,那就甜在心坎了,像抹了蜜似的有成就感。十三年的默默坚守演绎着“小岗大爱”的别样风采。
万州区甘宁镇庙沟村李必坤:强村富民带头人
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庙沟村,有一位老党员叫李必坤,是甘宁镇庙沟村支部副书记,现已59岁了,是一名村干部,也是成本调查工作者,在农业种植方面经验较为丰富,虽然接触农本调查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在农调过程中能迅速掌握工作内容和农调的要求,兢兢业业、不辞辛苦,一边熟悉农产品新兴种植知识,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一边积极联系粮食种植农调户,互相探讨交流经验,总能及时准确、保质保量的完成青菜头特色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为万州区农本调查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农本数据。
甘宁镇地处瀼渡河、杨河溪流域,距万州主城23公里,辖区内大部分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海拔较低,具有“有效积温高、早春地温回升快”的气候特点,适宜各类农作物的生长。于是李必坤结合农产品调查工作相关知识,利用平时收集整理的成本收益变化情况,立身本村实际,号召村民发展青菜头产业,撸起袖子说干就干,他首先带头种植10余亩青菜头,并多次邀请重庆市三峡农科院、区农技站专家到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从10余户40余亩发展到现在180户1000余亩的种植规模,年产值150余万元,带动全村建卡贫困户86户222人年增收4000余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李柯佑 图片由重庆市发改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