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脚下的铁丝,别被绊倒了。”说这话的是重庆市云阳县石门乡黑木耳种植大户姚成,他正和工人们一起在基地里扶正被风吹倒的黑木耳菌袋。仲秋时节,姚成今年投产的40万袋黑木耳已陆续下地生产,预计能产鲜木耳440吨。
今年是姚成种植黑木耳的第六个年头,六年间,他勤劳踏实地经营着自己的产业,带领村民们致富,被评选为2022年云阳县“十佳农民”。
乡亲难忘
返乡创业发展黑木耳
姚成是一名“80后”,因父亲早逝,16岁就开始外出打工,辗转多地拼搏。但是,长期在外地也不是个办法,老人、小孩都在家乡,需要人照顾。2012年,姚成返乡接手了一个小砖厂,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此后,姚成琢磨着干点更大的事业,让石门更多的乡亲留在家乡工作,和家人在一起。经过实地考察,他发现石门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十分适合黑木耳种植,加之黑木耳市场前景广阔,他决定发展这一产业。2016年7月,在前往广州学习了数月的黑木耳种植技术后,姚成返乡在石门社区成立云阳县昱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每公顷3750元的价格流转了村里20多公顷土地,建厂1.3万平方米,总投资400余万元。“当时村里在家的劳动力几乎都参与到黑木耳基地的建设中来了,最多的时候,一天同时有一百多人在我这儿干活。”姚成说。
多重考验功夫不负有心人
然而,农业生产总是充满很大的不确定性,热闹的开局后,姚成经历了接二连三的考验。2017年,基地遭遇连雨天气,黑木耳菌袋受到严重影响,菌丝被感染,烂在了地里;2018年,石门社区遭遇雪灾,一场大雪压垮了5000余平方米的厂房彩钢大棚,也压坏了姚成为厂里买的三轮车、汽车;2019年又遇高温天气,黑木耳菌袋出现黄水,从根部烧坏,黑木耳减产较为严重。
持续的挫折让姚成心中倍感打击,他一度丧失了信心。“我的全部积蓄都打水漂了,一想到这些,我头发都要愁白了。”那时,姚成常常摸着手上积起的老茧,思考自己坚持黑木耳种植的意义,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希望。
令姚成感动的是,身边的人一直信任他,总是积极开导他、支持他。“家人从来没有一句埋怨,朋友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特别是我的工人,每次都主动帮我一起扛事,政府也为我找政策渡难关。”姚成说,他也因此有了从头再来的勇气。
在创业的头几年,姚成经历了损失,但也收获了经验,技术慢慢成熟了。公司自主研发的“凝涵石门青杠黑木耳”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公司也先后获得云阳县政府、县人力社保局授予的科技专业合作社、就业扶贫示范车间荣誉称号,还被评为县级农业龙头企业。
不忘初心带领村民致富姚成为公司取名“昱达”二字,意为“昱奕生辉、达兼天下”,他一直没有忘记带领村民们致富的初心。
在招工方面,除特定岗位的技术工外,姚成全部聘请石门本地村民,并优先聘用脱贫户,公司在农忙时节能提供100余个岗位,常年稳定岗位20余人,人均务工年收入有2万多元。考虑到黑木耳生长周期短,姚成还种植了香菇、天麻,提高土地利用率,让更多的村民就近就业增收。此外,他还通过土地流转、股权分红等方式,助力村民致富。
村民吴碧英从建厂开始就在这儿干活,她对这份工作很是满意:“我年龄大了,出去也不好找工作,在家干这个还可以照看老人,一天自由轻松又还有钱赚。”
投身农业后,姚成很少给自己放假,几乎天天都呆在地里、厂房里。每天,他接送工人,和他们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工人们都评价他很有干劲儿,觉得跟着他干有奔头。姚成说,接下来,他还要继续加油干,要对得起“十佳农民”的称号,刻苦钻研技术,将企业发展壮大,让产品卖得更远、销得更广,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一起为石门的发展贡献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涂良云、何晓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