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碑沿着五一路向民族路走去,蓝天下熠熠生辉的复星国际中心跃入视野,摩天大楼与千年古刹罗汉寺相邻而伴,历史与现实呈魔幻般交织。继续沿新华路、打铜街向朝天门走去,你会看到集美式与古典风格于一身的美丰银行、简约又大气的中国银行旧址……蜿蜒如带的嘉陵江始终伴随在身旁,这场波光粼粼的视觉盛宴最终收官于“朝天扬帆”的重庆来福士,其间的每一帧画面都在刷新着你对脚下这座古老城市的认知。
一座城市的地标,不仅是城市的形象代表,也是城市精神的象征。这段长约1.7公里的大道是重庆市渝中区金融业核心区解放碑—朝天门区域的中轴,站在时代发展风口,擎领金融未来的渝中,无疑是重庆的“第一城市封面”。
十年奋进,砥砺成“金”。渝中,这片金融业发展的沃土,同时也享受着金融这汪“活水”的滋润浸养,以生万物,在阔步迈向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的道路上,以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向世界昭示着大气和雄心。
渝中金融新时代10年:渝中金融业增加值376.9亿元,居全市第一,同比增长4.1%,占全区24.8%;银行业存贷款余额1.1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2.03%,占全市13.1%;培育各类金融机构总数达431家,其中市级以上机构182家,全国法人总部6家……
△复兴国际中心。何超/摄
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金融核心区地位更加稳固
“寸土寸金”的渝中,是重庆金融业的发源地。从1904年第一家官办银行浚川源银行于此诞生,激荡百年,一直是重庆乃至整个西部金融业的发展高地。
乘势而为,其成必大。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发展留给渝中最为宝贵的空间资产和精神内核,注定这里是金融、人才、信息汇流的节点。而过去十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驱动下,金融作为经济发展核心命脉的作用愈发凸显,渝中稳步“调结构”“去杠杆”,自我重塑升级,从金融大区迈向金融强区,加速构建现代金融体系。
至2021年末,渝中金融业增加值376.9亿元,居全市第一,同比增长4.1%,占全区24.8%;银行业存贷款余额1.1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2.03%,占全市13.1%;培育各类金融机构总数达431家,其中市级以上机构182家,全国法人总部6家……
不仅是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也表现不俗:
十年前,保险业巨舰初成,如今保费收入达到2021年的229亿元,占全市23.6%,居全市第一。保险密度和深度分别是全市的12倍、5倍,反映出过去十年,金融脱实向虚得到根本扭转。
资本市场的改革进程,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依然坚定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经济证券化水平显著提升,落地深交所、北交所、全国股转系统重庆服务基地,上市挂牌机构累计87家,成立企业上市工作专班、出台系列政策,良性市场生态加速形成。
不难看出,随着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渝中区金融业在十年进化中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产业承载功能,逐步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竞争充分的金融体系,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城市飞速发展的强大内驱力量。
△中国建设银行重庆渝中上清寺支行网点。王欢/摄
精准滴灌重点领域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
产业升级需要金融加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金融“活水”的引导和支持尤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渝中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绿色环保、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满足市场主体合理有效的融资需求,促进经济转型调整,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并先人一步意识到,绿色金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选项。
走进渝中首家零碳5G+智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重庆渝中上清寺支行网点,每成功办理一笔无纸化业务,大厅里名为“建行森林”的“大树”便会“发”出一片新芽。该网点通过购买经核证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实现了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中和。
十年来,渝中持续引导金融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引导金融业自身注重可持续发展,在集聚绿色专营机构、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政策、绿色债券等方面开创了全市乃至全国多个“首个”“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领跑全市。
今年上半年,渝中绿色融资规模超1100亿元,其中绿色债券余额124亿元,同比增长36.3%,占全市39%,均居全市首位。日前印发的《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渝中”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核心区,成为其中的关键词。
针对文旅服务、商贸服务、科创服务、健康服务等重点产业,也在加速探索与之匹配的新兴金融业态和产品。
例如在科创方面,2021年为100余户科创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商标权质押融资1.7亿元;在大健康方面,设立了总规模5亿元的医学创新引导基金和1亿元的双创种子基金;在文旅方面,重庆银行打造文旅特色支行,推出长江文旅借记卡、文旅贷等。
政策取向,经济运行之航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还精准锁定在小微市场主体上。
坚持共享发展,以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增强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建成面向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1+5+N”金融服务港湾,上半年,全区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44.81亿元,同比增长11.28%,较年初新增48.09亿元,位列全市第二。
实践证明,渝中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在通过探索开发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新兴业态,推动金融业自身的提质增量,实现“金融血脉”与“经济肌体”的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金融生态近悦远来
今年3月,重磅消息传来,成渝金融法院正式落定渝中。这是继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的第三家金融法院。
成渝金融法院的设立,将为金融创新保驾护航,加速推动内陆金融开放,极大助力重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为重庆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将这一事件放在渝中金融业发展的历史长轴中,更能体味它的独特意义——
早在2010年,渝中就挂牌成立西部首个金融审判庭。十年来,共审结金融类诉讼案件78072件,结案率高达98%,结案标的总金额191.52亿元。
借助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坚定不移抓法制环境、抓扩大开放、抓配套集聚,抓信用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渝中清晰地意识到金融在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着的“棋眼”角色,以前瞻性眼光涵养金融生态,持续增强区域金融市场的吸引力、吸附力。
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坚定、进展显著。加快打造外资金融集聚区,渣打银行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金融服务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启动运营。依托建设银行、平安银行跨境结算、离岸金融等服务平台,开展中新合作金融服务项目125个、融资规模超180亿美元,年跨境结算量突破4500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市一半以上。
包括三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150余家国内外知名专业服务机构汇聚,重庆高级金融研究院、重庆首个金融智库相继成立,通过举办论坛峰会,持续扩大影响力。众多门类云集的专业服务机构和智囊精英群聚共生,带来碰撞、交流,催生“化学反应”,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诚然,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对于本就在这方面积蓄了足够势能的渝中来说,正是好风借好力,未来发展值得期许。在《渝中区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将围绕渝中“四化”“四区”建设,持续发挥金融服务“稳定器”“助推器”作用,构建国际金融机构总部新极点,搭建中西部资本互联互通主动脉,当好成渝地区金融一体化发展桥头堡,建设接轨国际金融生态示范区。(袁侨偲/文 何超、王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