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湘黔交界处锰矿资源富集,过去被喻为“锰三角”。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形势下,因锰而兴的许多城市紧急踩下“刹车”。
用绿色着墨发展底色,处于其中一角的重庆秀山,在经历转型的阵痛后,用“退”“治”“转”三部曲谱写出一份治理成效“答卷”。
29家锰矿开采企业、19家电解锰企业全面淘汰退出,201个矿山井口全部封闭,23个锰渣场深度治理有序推进……
前不久,秀山锰污染综合整治成果吸引贵州、湖南毗邻地区来秀共享锰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相关经验,道出了一座“锰都”蜕变美丽边城的故事。
“退”:顶层谋划减增量
“发锰财,锰发财”,凭借雄厚的锰矿储量优势,秀山享受着锰产业发展带来的风光与荣耀,随着锰矿开采而来的是锰污染引发的生态“失速”。
2019年,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秀山督察调研指出了锰污染问题,秀山由此走上锰治理的探索之路。
从成立由秀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锰行业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到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再到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淘汰锰行业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以上率下促整改,形成一股整改合力。、
“但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遗留锰渣场怎么治理?治到什么程度?以前没有可参考的成熟方案,也没有具体标准。”秀山县生态环境局土壤和固体科丁涛介绍。
面对挑战,秀山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锰污染综合整治,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里,锰污染综合整治迎来新的转折点。
2021年,秀山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锰污染治理技术支撑牵头单位,由该院牵头编制的《锰渣场环境风险管控技术指南(试行)》如一本“宝典”,在技术加持下,开展锰渣场水文地质勘察和锰环境状况调查监测,摸清涉锰环境污染状况,实现了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有效治污。淘汰落后产能上,设立锰行业转型发展扶持风险补偿基金,在土地、税收、金融、投资、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退出企业最大优惠。
“有了统一行动指南,秀山锰污染治理就有了更高的标准,治理效果与效率大大得到提升。”丁涛表示。
数据显示,目前秀山全县29家锰矿开采企业、19家电解锰企业全面淘汰退出,201个矿山井口全部封闭,23个锰渣场深度治理有序推进。
“治”:科学施工减存量
锰污染综合整治,另一个突出问题是锰渣的处理。
按照平均每生产1吨金属锰就要产生8~10吨锰渣的量,这些工业垃圾经雨水渗漏进地表,对地表和土壤产生严重腐蚀。
借秀山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技术合作之机,针对散布四处的锰矿企业,秀山开出一道科学治污的良方——即科学分级治理。位于孝溪乡复兴村的长江电解锰渣厂,就是秀山针对锰渣场进行深度治理的典型。
站在高处从空中俯瞰,经过覆膜技术处理后的山地重新披上一层浅浅绿衣,朝着曾经裸露的地表不断攀岩生长。而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还有一层隐形外衣将地表水牢牢阻挡在外。
“我们通过建设垂直防渗漏墙、地表水倒排、拦渣坝加固、封场改造等工程,相当于给地表穿上一件雨衣,极大减少渣场渗漏液产生,让渣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秀山县锰整治办杨飞介绍。
事实上,系列防治体系正是秀山针对23个锰渣场进行深度治理、科学治污案例的其中之一。
除了长江电解锰渣厂,迎来涅槃新生的还有老山沟,这里曾是秀山矿山井口分布最集中的地方。
“沿着主干道两边,以前这里全是工棚和厂房,现在全种上了植被。”当地老百姓感叹道。山还是那座山,却早已换了容颜。
7月的老山沟,被成片的凤仙花簇拥着。绿树红花间,新栽的林木在夏日的蒸腾里不断向山向上,让矿山疮疤得到治愈,新“皮肤”让人赏心悦目。
这些年,秀山在老山沟打造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按照“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水则水”的原则,开展“山、水、林、田、草”综合整治,对未损毁的原始地貌区域进行保留现状处理,矿区周边基本以林地为主,使矿山损毁土地达到可利用状态并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下一步,秀山将持续做好淘汰退出后半篇文章。一方面,做好企业安置与职工安置、企业各类行政许可注销等扫尾工作,确保平稳退出。另一方面,深化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技术合作,倒排工期,落实责任,彻底整改锰污染突出环境问题,按期向党和国家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转”:绿色发展求质量
从“退”到“治”,秀山锰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然而,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主旋律下,要彻底撕掉“锰都”标签,还要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上谋求新赛道。
一则数据足以说明,在淘汰落后产能后,秀山经济形势反而获得长足发展。
2021年,秀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1亿元,同比增长8.0%,总量、增速均位列渝东南之首,并连续三年进入西部百强县。
“这是因为,在推进退和治的同时强调转的质量,也就是转型发展。”秀山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波介绍。尤其在工业经济突破方面,秀山打造绿色产业集群,主要突出现代中医药、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同时围绕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加工、生物制药、智能家居、绿色建材等新兴产业,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而现代物流、商业贸易、农村电商、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更撑起秀山经济高质量发展“脊梁”。
有序推进锰行业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工作成效如何,对于老百姓来讲最直观的体验是,空气质量如何?天蓝否?山水河流清澈否?城市水质怎么样?
如今,行走在秀山,无需言语,感官之上,这些问题都能找到肯定答案。
沿着滨江公园晨跑的人们,停下脚步愿意多来几次深呼吸;迎着夕阳奔跑的孩童,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留下欢声笑语;母亲河梅江河鱼翔浅底,对外开放不久的凤凰新城公园成为打卡的热门……
当地老百姓用“抬头能否见蓝天,低头能否见碧水”直接检验生态环境质量。
而数据往往用实力说话。2021年,秀山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4天,优良率97%,同比增加3天,创历史最佳纪录;县域9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梅江河获评“重庆市美丽河湖”称号,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将蓝天、白云、碧水还给大自然,也还以秀山秀丽的“容颜”。未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则成为秀山人民新的期待。(陈攀、黎盛荣/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