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到203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区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8-02 16:51:34 编辑:李柯佑

近日,重庆市大足区印发《大足区建设体育强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快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开创大足区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区。

提升全民健康整体水平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体育与卫生健康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围绕便民惠民抓好全民健身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行业和人群间均等化。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广场以及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场地设施建设,依托城区天宫河湿地公园打造全民健身中心。规划建设能串联各镇街的具有大足特色的自行车骑行道、健走步道、登山步道。持续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每年争取举办1次国际级、2次国家级、3次市级、4次区级大中型赛事活动,推出大足区独有的IP赛事。联动川渝两地持续开展好环龙水湖半程马拉松赛、国际男篮系列赛等,全力办好2022年全国定向锦标赛。

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以大足区体育联合会为统筹,加强单项体育协会建设,并有序向镇街延伸,完成点、线、面覆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带动各类体育项目和群体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定期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150人。

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加快全民健身场馆设施的大数据、智慧化发展,开展智慧体育场馆建设。配合接入体育重庆在线惠民服务平台等智慧体育服务平台,扩展体育宣传途径,及时发布赛事、活动、场馆、科学健身等信息。

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以大足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为龙头,依托竞技体育特色学校,发挥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社会力量,不断增项扩项。优化项目结构,强化基础项目、体能项目、集体项目,突出各项目的竞争意识和基础体能,重点打造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围棋、武术等项目。

构建科学训练体系。加大教练员培训力度,引进先进的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提高教练员训练水平,深化对项目训练竞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训练效益与质量。加强与市运动技术学院和市级体校的合作,积极创建各单项体育训练基地,共建高水平运动梯队。

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基础。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积极举办多样化青少年体育赛事。加强竞技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构建体育教学、训练课程“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竞技体育服务保障。加大体校备战投入、保障训练及参赛经费。增加训练场地等体育设施资金投入,改善项目训练条件。完善重大赛事参赛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运动员、教练员训练积极性。

推进举办高水平赛事和发展职业体育。积极申办和参加国家级、市级竞技类锦标赛、冠军赛等体育赛事。支持大足区体育协会和企业等社会力量举办和承办高水平职业体育赛事活动。

加快体育产业体系建设

建立体育产业体系。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出台鼓励体育产业扶持政策,规划打造“一基地、两高地、多中心”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培育体育市场主体。深化体育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体育产业信息平台、资源交易平台和金融支持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研发机构合资合作,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力争引进1个以上国际国内知名体育用品品牌。培育1—2个具有特色、创新力强的体育产业企业。

促进体育消费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出台鼓励体育消费有关措施,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的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发展。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通过融合发展培育体育消费新热点。

提升体育产业服务水平。建立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规范体育市场秩序,优化体育产业营商环境。完善体育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和综合行政执法。推动体育智能化发展,促进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

加强体育文化宣传推广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和地区体育历史文化内涵。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和创新,创建全国围棋之乡、武术之乡,推广龙舟、梅丝拳、万古鲤鱼灯、中敖舞龙等传统体育项目。

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文体结合,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特色、文化和团队精神,讲好体育文化故事。以各类赛事为平台,举办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

加强地区体育赛事活动交流。积极承办全市单项赛事和区域赛事,以邀请赛的体育方式带动文化交流,形成特色体育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提升城市体育功能。

深化川渝两地体育合作交流

推动川渝体育融合发展和合作交流。促进两地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推动川渝两地公共体育场馆等资源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落实川渝两地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加强与四川区县体育单项协会、社会组织和体育企业的交流与共建,促进两地体育发展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集聚,增强区域间体育交流和对外影响力。推动体育项目合作和竞技人才交流培养,联合举办体育赛事活动。(熊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