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重庆市大足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取“大丰大足”之意而得名,曾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建设县。近年来,大足区坚决扛起粮食安全“压舱石”责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全力保障粮食储备安全和市场供应,拿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足“粮”策。
高标准农田:“唤醒”土地活力
踏足村道,伫立田边,微风拂过,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无人机在稻田上空飞过,旋翼形成的气流吹动稻穗随风摇摆,漾起层层波浪,令人神醉。
近日,笔者在大足区拾万镇思南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片看到,上百亩稻田郁郁葱葱,丰收在望。“过去,我们这里地块零星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中低产田普遍居多。”大足区拾万镇思南村党支部书记卢行介绍说,2022年,大足区在拾万镇实施规划面积11000亩的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高标准农田“七化”示范区建设,思南村就在其中。
近年来,大足区为了激发群众种粮积极性,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的目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千年良田”建设、农田宜机化改造等项目,促进耕地增量、农田增产、提质增效。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0.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0.86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9.22万亩,农业生产道路通达度9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57.8%,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5万公斤,带动全区流转农村土地49.3万亩,流转率达45.92%,有效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大足将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在10年内新建高标准农田26万亩、改造提升26万亩,预计新增耕地588亩。”大足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黄克成表示,大足区将以“改土、改水、改路、改大”四改和建管用一体化为主要内容,新建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守好“粮仓”:管好“储备粮”
“现场检查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特别要注意平时肉眼看不到的问题。”大足区储粮公司负责人徐挺一边忙碌着,一边对仓库保管员说。
保管好粮仓,需要仓库保管员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每次巡库检查的时候,他们都要在第一时间感知粮食的气味,并对深层的稻谷进行取样,查看是否霉变、生虫,还要注意有没有出现粮温紊乱等问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大足区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统筹推进粮食安全责任体系、储备体系、流通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坚决守住管好“百姓粮仓”。
截至目前,大足区政策性粮食库存储备总量126819吨,其中:中央储备粮40489吨,市级储备粮68130吨,市级应急大米500吨,区级储备粮17000吨,区级应急成品粮700吨。此外,大足区还完成了辖区17家粮食收购企业备案,并建立了与周边区县跨区域粮油市场监管执法联系机制,有效保证了粮食的流通运输。
“目前,全区粮食收购备案企业稻谷日加工能力1150吨,食用油日加工能力17吨。”徐挺介绍说,大足还建立了区、镇街、企业三级粮食应急工作联络员制,确立粮食应急储运、加工、配送等企业9家和应急供应网点41家,实现了27个镇街全覆盖。同时,设立粮情监测网点2处,粮食流通直报点17处,建立疫情、重大节假日应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应急能力,确保能在关键时候拿得出、调得动、用得上。
保护耕地:严控耕地“非粮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耕地保护政策的刚性越来越强,特别是随着国家《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连续出台,严起来的态势逐步形成。”大足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局长杨雪表示,近年来,大足区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耕地转为林地、园地、草地、坑塘水面、农村道路等其他农用地进行严格管控,并通过耕地后备资源本底调查以及评价分析编制了《大足区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整改补足方案》。
大足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持续推进“非农化”问题排查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制度,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同时,大足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各项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上图建账,实行信息化管理,区、镇(街道)、村(社区)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
耕地保护“守红线”,空间规划“定底线”。为协同促进耕地保护与发展,大足区加强规划统筹,坚持耕地保护优先,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并将建立联合上图、审核机制,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
做强“农业芯”:种下“金疙瘩”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种子虽小,却连着“国之大者”。
近日,大足区农业农村委粮油科科长张常远来到位于拾万镇的“重庆市水稻品种展示示范与风险评估试验基地”,察看水稻长势。
“通过试验,选出适合本地土壤、气候条件的优良水稻品种,为下一步大规模推广种植打基础。”张常远介绍说,今年是该项目实施的第二年,这里集中展示了97个重庆市新审定、新引种及合法销售的优质水稻品种资源。
等到收割的时候,水稻专家们会对照水稻的株型、整齐度、稻瘟病抗性、穗形、结实率高低已经抗病性、抗倒伏性等重要指标进行评鉴,以此选出适合重庆水土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并及时让存在一定缺陷水稻品种退出本地市场。
“现在市场上的杂交水稻品种很多,老百姓不晓得哪些品种更适合在大足种植,但是专家们通过试种和现场测产,让种植户对不同水稻品种的生长表现和产量一目了然。”张常远表示,农技人员将对试种筛选出的水稻品种进行推广,同时加强相关技术培训。
近年来,大足区还依托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与西南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一系列合作,筛选优质、适机、抗病、直播、稻油轮作和“稻鱼”等水稻新组合达到了5300个,为提升水稻产业效益提供品种保障。
下一步,大足区将围绕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针对大足生态条件和水稻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引导种植户科学选种,推进辖区良种更替。(刘星/文 黄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