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
幸福如何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劳动三村社区,居民们对幸福有着共同的理解:美好生活源于“建设”,幸福家园“劳动”创造。
随着劳动三村城市有机更新工程的推进,居民们的幸福感正在与日俱增。
幸福之变:为老旧小区“疗伤”
4月26日,一个晴朗的春日,87岁的胥大秀,一大早便下了楼,和买菜回来的老姐妹们在楼下坐着唠嗑,成了老太太现在每天最大的快乐源泉。
这种画面,此前是不敢想的。因为小区陈旧且设施不齐,街坊邻居平时想要聚着聊天,都只得到远一点的兴胜路,那里的黄桷树下有几张便民椅。小区里虽多是老熟人,却常常行色匆匆,交流也渐渐少了。年纪大、腿脚不便的胥大秀更是一度不愿下楼。
劳动三村社区是“百年兵工厂”——建设厂家属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该社区紧邻万象城,面积0.3平方公里,是非常典型的都市繁华地带的老旧小区。社区目前常住人口8372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1000人。社区的建筑多改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无电梯、无停车场、无物业,房屋上漏下堵、堡坎出现裂缝、设施老旧不齐,居民生活十分不便。
2020年11月,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劳动三村率先在全国采用PPP模式启动了城市有机更新工程,2021年被纳入全区城市有机更新重点社区。今年,劳动三村城市有机更新工程更被列为了全区“四轮驱动”战略中的重点项目之一。改造共涉及20栋楼,45个单元、1145户,面积7.8万平方米,投资约4000万元。
一年多的时间,社区如同经历了一次“大整容”,从全新的小型运动场、社区食堂、社区游园、立体停车楼,到细微处的闲置荒地再利用、院坝晾衣架设计、楼道折叠椅设置、带有缓降功能的定制垃圾分类桶,再到现代物业管理的引入……这些,对于多年体会老旧小区不便的居民来说,生活就像迎来了重生。
“我们12栋老年人特别多,没有电梯都不想下楼。现在我们每隔一层楼都安了休息椅,楼下还修了这么漂亮的露台,凳子又宽又稳。我真的好久没和姊妹伙这么聊天了,高兴!”胥大秀激动地说。
临近中午,太阳透过高大的老树绿叶间隙,洒在14栋旁的新院坝里。这里之前是一片荒地,因为楼栋间的老树木太多太杂,遮蔽了阳光,这块荒地连麦冬都种不活。在此次改造中,社区里的两处荒地裸土全部进行了功能重造。这块荒地得到硬化,装上了健身器材、棋牌休闲桌椅和晾衣架。周围的杂树修整后,阳光也照进来了。
从小在家属区长大、在建设厂工作多年的苏纳住在2楼,常年不见阳光,如今,他在这块院坝里晾衣服、发豆苗,甚至家里的宠物乌龟也有了晒太阳的地方。“环境好了,我明显觉得连蚊子都少了!”
幸福之不变:守住老旧小区的文化魂
走进劳动三村,一步一景,处处融入了以建设厂历史文化+老重庆属地文化为主题的元素,在城市更新中再现劳动三村的文化记忆。
“芳华墙”,通过国之重器、蜕变与新生、民族复兴三个版块的内容,讲述了张之洞创办枪炮厂至现在建设厂的发展历史;建设厂发展历程图,绘制的是建设厂自创办之初,因为历史和战争原因几经搬迁的过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图,展现了一代建设人自力更生、劳动创造,努力建设幸福家园的时代风貌;建设理发店3D图,还原了几代建设人生活的美好回忆,为全新的社区带来了温暖的烟火气;劳动光荣齿轮墙,再现了建设厂的高光时刻:1958年,长江牌26型载重2.5吨汽车试制成功;1980年,建设CY80摩托车问世,成为我国摩托车发展史上生命期最长、单品种销量最大、创利润最多的车型……一切都在呼应着居民们的文化根脉:美好生活源于“建设”,幸福家园“劳动”创造。
氛围有了,社区的精气神也跟着起来了。
今年春节,居民们在全新的运动场,一起庆祝新环境的第一个春节,大伙儿载歌载舞,老少同乐,一起动手写春联、包饺子、贴福字。劳动三村居民的自信、和睦与发自心底的快乐,吸引了众多媒体前来报道,央视甚至将春节特别直播节目的现场选在了这里。
幸福之延伸:老旧小区的诗与远方
为了更好地提升居民幸福生活体验,社区正在建设的红色驿站,将成为集成多种功能的社区服务前沿阵地。“驿站将设置智慧化综合服务点、党员文化室、人才之家、建设学苑、群团服务站、心理咨询室、儿童之家等功能区,满足居民各种需求。红色驿站,将通过党建引领凝魂聚能,为居民切实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筑牢保障。”社区书记郑晓涛如是说。
据统计,劳动三村城市有机更新工程,目前初步实现了“五一共治”的成果,即:政企联合,老旧改管一体化;党建联建,红色物业一面旗;支部联线,社会治理一张网;部门联动,民生问题一单清;党群联心,邻里互助一家亲。
国家发改委已将劳动三村列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资金保障典型经验做法全国推广样板,住建部也将其列入了全国第四批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
与此同时,劳动三村里那些充满年代感的文化记忆元素,正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网友前来打卡,随着后续相关文旅商产业的配套建设,一个全新的网红地正在诞生。(高晓燕/文 王茂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