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看黔江③】高坪梯田 风景如画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03-25 11:03:32 编辑:李柯佑

又到一年春耕时节,在重庆黔江区邻鄂镇高坪村,上千亩梯田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迎来了勃勃生机。田间垄上,追逐春天的农人成了乡间的一道风景。据了解,高坪梯田是目前黔江区规模最大的梯田之一,也是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


image.png    
即将丰收的梯田美景。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里一年可收成120万斤稻谷,是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近日,黔江区融媒体中心“一村一品”看黔江系列报道采访组走进高坪梯田,带你近距离领略一番高坪梯田的独特风味。

最美的农耕文化

春到三月,水满田畴时,村民们便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春耕序曲,分割成无数块的水田里,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

当清晨的阳光穿过山间薄雾的束缚,铺洒在层层水田里。由上千阶稻田组成大规模梯田,从山顶向山脚延伸开去,层层叠叠高低错落。

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梯田里农民们卷起裤管,轻扶铁犁,在不时的吆喝声中,耕牛拉着犁铧一路向前,泥土快速向两边翻滚开来。耕牛、农夫、春虫低鸣,便构成了春回大地、播种希望的如画场景。


image.png    
春到高坪。杨敏/图


60多岁的村民唐辉香是位犁田的好手,她边干活边说:“在我们高坪村,很多家庭还保留着传统耕牛犁田的习惯。山里人都是种田的好把式,高坪梯田的海拔有点高,今年才开始耕田没几天,还要半个月左右才能全部耕完。”


image.png    
耕田。杨敏/图


“传统的农耕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尤其是用牛犁田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除了高坪,在黔江的其他地方很难看到这种规模庞大的、原始的农耕文化。”当日随行的摄影爱好者杨老师告诉者,高坪梯田是黔江土家族、苗族人世世代代开垦留下的杰作。也是当地保存完整的大型农田设施,被列入黔江区农业农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文物梯田”,这里独特的农耕文化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

文物梯田四季如画

有人说,高坪梯田,是黔江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艺术品,因为它是一个四季美人,春穿花衫,水满层畴;夏披绿纱,禾海滚浪;秋着红裳,金穗漫山;冬裹银裘,雪毯素装。

据了解,高坪梯田又叫千丘田,作为现存罕见、保存完整的大型农田设施,2011年被列入黔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拔高度在730至1000米之间,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至500米,约1120亩。上起高架山,下至深溪河,背靠灰千梁原始森林,层层叠叠,十分壮观。

当日艳阳高照,一行人特意找了个高处俯瞰,只见层层叠叠的梯田水满田畴,与堰塘、溪流、道路、油菜花、民居纵横交错,勾画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然而当地的村民却表示这里最美的时候,是清晨云雾缭绕的山巅与田间,美得动人心弦。高坪梯田因海拔较高,有的位置梯田的垂直高度甚至达到几百米,所以田中的水与河流中的水蒸发而上,受气流影响经常会形成云海,水分又被周围的木林吸纳,化为云雾烟雨。


image.png    
追逐春天的农人。杨敏/图


层层叠叠的梯田,高低错落,水田和旱田交错的色彩搭配,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半山腰,场面十分壮观,年年岁岁演绎着中国自古特有的农耕文化和大地艺术。千百年来,这里的山、水、林、田和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山顶的树林蓄住雨水、半坡住人遇见更多阳光、下山坡布满梯田。纵横交错的水渠将水引入每一块梯田,四季轮转中村民们不断地耕田种地,最终将高坪梯田演变成一种线条与色彩的艺术。

乡村振兴示范地

高坪梯田是黔江区规模和面积最大的高山梯田景观。千百年来,当地村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不仅让上千亩坡耕地变为了沃野良田,实现了稳定增收,还让梯田景观成为了当地知名的乡村旅游景点。

过去因村民外出打工,大部分梯田成为撂荒地。2018年,当地政府动员种粮大户种植有机水稻,采用稻鱼、稻虾、稻鳅套种模式发展立体农业,将梯田打造成了黔江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基地,有效保护了梯田,尤其是把农耕文化融入了乡村旅游,不仅使其更有乡情、乡味,还帮助村民实现了增收,提升了乡村旅游的重要内涵。据了解,如今高坪梯田有2000余亩,计划今年全部用来种水稻,可带动当地200多户的劳动力,产值能够达到400万左右。


image.png    
追逐春天的农人。杨敏/图


更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作为当地百姓的“世代粮仓”,如今的高坪梯田成了邻鄂镇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年插秧、打谷的时候,前来体验农耕的市民可以说是络绎不绝。时至今日,对于许多黔城的市民来说,趁着阳春,带着孩子来到高坪村的青山绿水间,体验一把农耕的快乐,成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既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又能给普及现代农业知识。

“我们将以自然风光、田园生活为基调,围绕‘一村一品’打造‘产村相融、农旅结合’品牌,以此带动群众增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邻鄂镇高坪村党总支书记田国锋告诉笔者。(田丹、黄英/文 杨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