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过年了。穿线、分拣、包装……1月29日,在铜梁区大庙镇东森村的乡村振兴车间,20多名工人正在车间里忙着加工电子配件,争取在春节前把最后一笔订单交付完成,按压零件的“哒哒”声连同大家的欢笑声汇聚成了冬日里最动人的旋律。
在车间里,50岁的刘荣淑正专注地加工电子产品配件,虽然有些辛苦,但刘荣淑累并快乐着。因为在这里她每天都能靠自己的双手赚取六七十元的工资。刘荣淑有肢体残疾,无法从事重力劳动,加之患有心脏病,需要长期吃药,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刘荣淑特别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自食其力,不再成为家里的负担。
去年4月,镇里利用东森村的闲置房屋建起了乡村振兴车间,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支部书记安昌琴告诉笔者,与其他工厂不同的是,车间不限年龄、性别,且实行弹性工作制,只要有就业自愿的村民都可以来车间上班。家门口建起了乡村振兴车间,让刘荣淑十分欣喜,便主动报了名,成了名副其实的“上班族”。“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还能赚钱,现在每天都能做六七十一天,我已经很满足了,相信只要自己勤劳肯干,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刘荣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铜梁区坚持以民为本、学用结合,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全市率先探索乡村振兴车间建设,利用镇街闲置的厂房、村小校舍等创建乡村振兴车间,帮助更多农村留守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走深走实。
同样,在水口镇清泉社区乡村振兴车间,工人们也在马不停蹄地赶工,现场一片忙碌的景象。47岁的朱文利正仔细地对产品进行检查并分装好待运。朱文利家里有80多岁的老人,下有未成年的孩子,家庭负担比较重,以前在铜梁周边务零工,家庭有事就经常回来,既耽搁工作,又照顾不好家庭,心里很是苦恼,收入也较低。去年2月,清泉社区乡村振兴车间建成后,朱文利便回到了镇上工作,成了车间首批工人。
“车间实行计件工资,上班形式很灵活,可以把孩子送到学校之后再过来上班,下午也可以提早离开接孩子,平时有空的时候随时都可以过来上班,一个月有两千多的收入,多的时候还能拿三四千。”朱文利满怀感激地说,“现在好了,车间距家只有几百米,务工挣钱和照顾家庭两不误,期待水口镇清泉社区乡村振兴车间越办越办越红火,自己能长久在家门口挣钱,让全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为了给务工群众解决后顾之忧,车间还依托社区养老点建起了儿童游乐场,安置了小课桌让孩子们边做作业边等待家长下班,这让朱文利他们非常感动。“以前不敢出去工作就是担心孩子放学后没地方去,现在好了,他们可以在这儿看书,也可以做作业,这样不耽误我们的手上工作,家长也比较放心。”
“这个乡村振兴车间是利用村里闲置房屋办起来的,面积有86平方米,进入车间的农民现在有30余人,她们中既有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还有脱贫户、残疾人等,平均月工资达到3000多元,其中高的有4000多元。”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德琴介绍说。
机器嗡嗡嗡,欢声笑语多。如今乡村振兴车间成了村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这批订单抓得紧,咱们得加把劲,保质保量完成。”临近黄昏,工人们仍在忙碌着,他们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熊亚/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