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小佛湾石窟室外遗存本体修复基本完成

发布时间:2021-12-22 16:34:50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珍珍

大足石刻宝顶山小佛湾石窟保护修缮工程自2019年6月29日启动,两年多来,文保单位以由外向内、由难到易的顺序开展修复,目前室外遗存本体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这也标志着小佛湾石窟保护修缮工程总体过半。


0e4ad54c7414e15493a716ab8dabfd5.jpg
张玮/摄

小佛湾石窟位于宝顶山圣寿寺右侧,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室内与室外两个部分。室内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米、进深7.9米。坛台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而室外部分则以经目塔、七佛壁为主要构成要素。

小佛湾石窟雕凿于南宋,在800多年的历史保存过程中,在高温高湿、凝结水和微生物的影响下,出现了多种病害。经过文保专家的前期调查,小佛湾石窟主要病害包括石质胎体病害10种,有金箔层的病害6种,彩绘层的病害10种,共计26种之多。

小佛湾石窟造像保护工程于2019年9月正式启动,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实施。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可介绍,小佛湾石窟室外遗存的经目塔、七佛壁,完全在露天的环境下保存,长久以来形成的病害相对比较严重。


685bed8974cb4e77a889a56cde94042.jpg
张玮/摄


据了解,室外遗存部分的主要病害集中在砂岩表层劣化、造像局部残损、表面污染、石砌体局部倾斜、渗水等。与室内遗存部分相比,室外遗存部分的修复难度更大。于是,在小佛湾石窟修缮工程启动之初,文保单位便通过大量前期研究,确定了由难到易、由外到内的修复顺序,率先开展了小佛湾石窟室外遗存的修缮工作。

经过文保人员两年多的努力工作,截至目前,小佛湾石窟室外遗存本体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整个保护修缮工程总体过半。下一步,文保人员将把工作重心转向小佛湾石窟室内遗存部分。

张可表示,小佛湾石窟保留了大量的经目,以及非常多精美的雕刻,其艺术价值非常高。小佛湾石窟的修缮工作预计将于2023年底全部完成。


d878ef375a1e6c0df058c99ab06a2af.jpg
张玮/摄


 相关新闻——

科技助力石刻“敷面膜蒸脸”护肤

小佛湾石窟保护修缮工程实施两年多,有不少的“高科技”运用到了修复工作中,为了石刻健康,文保人员甚至给石刻“敷面膜”“蒸脸”。

小佛湾石窟的修缮遵循先清洁后加固的施工顺序。通过清除留存在石刻表面的微生物、揭取起翘劣化的历史修复材料、析出石质胎体中的可溶盐,文保人员才能准确地找出石刻的“病因”,从而量身制定本体加固方式及修复材料比例调配等。

小佛湾坛台东面是一面条石砌成的石壁,石质长期裸露在自然环境中,有很多自然的颗粒物会吸附在表面,包括岩石里还有一些可溶盐,酸性氧化性的粒子等,长期下去对石质保护会带来不利影响。

文保人员对症施策,用纯净水浸湿的木浆纸贴覆其上,利用木浆纸韧性好、吸附力强的特征,把不利于石质保护的一些物质给“吸出来”。

“待木浆纸干透后,文保人员会将其揭取下来,放入溶剂中,充分搅拌、碎化,监测其盐离子与酸性离子的含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可介绍,这样的步骤往往需要重复两到六次,直到监测数值低于规定数值,从而达到脱盐,“石刻提亮换肤”的效果。

除了“敷面膜”,在小佛湾石窟的清洁工序中,文保人员还用上了蒸汽枪。给石刻“敷面膜”为的是脱盐,而“蒸脸”能达到什么目的呢?

 张可介绍,石刻表面附着有大量微生物,它和石头结合的程度各不相同。一些苔藓类的植物可以用机械方法去除,而一些菌类,以及微生物,它们和石头结合比较紧密,普通的方法无法完全脱除。加之小佛湾石质风化严重,石头表面强度低,针对这种与石头结合紧密的生物病害,文保人员就需要借助蒸汽枪,利用低压高温蒸气对其软化,然后慢慢清洗。

张可现场演示了“蒸脸”效果。一个石门框,左侧还未进行清洁,石质表面潜藏着部分绿色色斑及苔藓。右侧,通过手工物理剔除及蒸汽枪作业后的石质表面,则显露出了石质胎体原本的颜色。

据悉,清洁,不仅仅能给之后的加固修复工作提供依据,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石刻长久留存排除隐患。文保人员对小佛湾石窟清洁工序中产生的数据,进行跟踪、汇总,对整体的修复效果是一个量化的评估方式,这为今后同类型的石刻修复工作也能提供经验和借鉴。 (李东、陈柯男/文  张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