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流转,节气更替,饱经沧桑的石窟寺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8月19日,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可谓恰逢其时,国内外院士、专家、学者齐聚重庆市大足区,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路径。
石窟难以永存,“气候变化与文物保护紧密相关,对文物遗产保护提出了新挑战。在工作中,要常态化开展预防保护,坚持‘想’与‘行’并重,整体协同推进大足石刻保护。”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馆员黎方银说,气候变化背景下,要深度关切遗产保护的全球性议题,保护石窟寺,不仅看重物质形态的保存,更是历史信息的延续。
加强石窟寺保护,要善用科技的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副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在其发表的报告里提出,滑坡灾害牛顿力监控、圆觉洞石窟顶板三心拱加固技术、地下工程大变形控制等系列技术,为文物保护和多领域革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文物特性呼唤技术创新,要发挥文物历史承载者和传播者的作用,就要深化数字技术应用,立足传承与保护工作实际,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地方政府、各行业、各专业共同参与,形成一股社会合力,提高大家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遗产保护能力。”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表示,在石窟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完善工作上,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提供“金点子”,为擦亮石窟寺这张文化遗产“金名片”贡献一份力量。
首届石窟寺国际论坛落地大足“不一般”,正如大足区委副书记罗晓春所说,这次论坛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是一次文明的盛典,更是落实“两个结合”的生动载体,大足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拥有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我们想通过大足人民的真诚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中国方案,贡献大足力量。”未来,大足人会以更自信有序的姿态、更精准细致的状态、更温馨周道的心态开新局迎挑战。
据悉,本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承办,大足石刻研究院执行。(李梦婷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