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医学毕业到精神科很多人是“被动”调剂的,而王小利走上精神卫生之路,完全是自主的选择。曾在妇产科和公卫科从事过临床工作的她,正是在公卫科时接触到精神疾病患者,看到了他们的艰难疾苦,希望自己能够帮助他们走出“精神孤岛”,2016年,一次偶然机缘之下,王小利来到了重庆市沙坪坝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下定决心 毅然决然的选择
由于人们普遍对精神科存在世俗偏见,在家人及同事知道她要去精神科工作时,都在劝阻说“精神科太危险了,病人疯起来说打就打。”等之类的话,听多了,王小利也犹豫过,而现在的她说要感谢当年的自己,看着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患者走向他们的“康复之路”和“回家之路”,就更坚定了王小利毅然决然的选择。
刚来到中心时,王医师在面对发病的患者、哭泣的家属,她也会手足无措,但是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在自己不断的学习下,她现在已成为一名合格的精神科医师,尽管在这过程中也有被患者辱骂过、攻击过,也有被家属不理解过,但她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就得接受这一切,为其奋斗终身。精神疾病患者家庭大都因病致贫,送来寻求救治的患者里有低保人员、贫困户、五保家庭、三无患者等,好多已住院几十年没有出过院,有的家属每个月会来探视一次,有的一年一次,还有很多患者没有亲人。王小利常常在与患者交谈中让患者把医院当做自己的家,她就是他们的亲人,除了治疗,她还会注意到患者们的生活起居问题,空闲时间也会陪着他们做游戏、聊天等。
服务前移 心理知识科普进社区进校园
为了促进回到社区的患者能更好的治疗与康复,强化家属的监护职责,落实管理措施,减少患者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王小利每月都会下到社区,走进患者家中为其提供病情评估、调药、康复指导等,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
王小利曾多次走进校园为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帮助大家,尤其是青少年们树立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一代。
“战”疫情 作奉献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按照中心防疫要求和统一部署,在院内,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全力守护着病房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在院外,参与核酸采集、方舱医疗、隔离人员心理安抚、医务工作人员团体心理治疗等工作,为疫情防控工作奉献她的一份力量。
作为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作为精神科医师,王小利时刻保持医德医风,坚守医疗伦理,在服务精神障碍患者的岗位上努力追求职业价值感和认同感,矢志不渝地为人民群众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事业奋斗,作出更大的贡献。(周思思/文 程柯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