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玮:重庆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现实基础和工作建议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1-16 10:30:33 编辑:李柯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充分体现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的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肩负重大使命,面临重大机遇,在新时期将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产业协同、绿色生态、开放融合、共建共享,更加注重运行效率、资源配置、服务品质的协同发力,为加快建成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贡献重庆智慧和重庆力量。

一、现实基础

近年来,重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把通道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在有关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和沿线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下,推动通道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重要平台。

(一)加快建设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陆海联动通道,实现从倡议到共建、从共建到共享。

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牵头设立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领导下,重庆牵头会同西部地区12省(区、市)、海南省和广东省湛江市、湖南省怀化市建立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13+2”共建格局。市政府成立重庆市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设立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负责完成省部际联席会议交办事项,省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承担综合协调、规划发展、区域合作、项目推进、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职能。

运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壮大了重庆乃至西部地区至东盟等国家的运输网络,成为交通物流组织、经济产业合作的重要载体。重庆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和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保持高质量发展,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位居沿线省(区、市)前列。2022年,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14.8万标箱、货值25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2%、34%。截至2022年12月底,重庆经通道累计运输42万标箱,货值728亿元,物流网络覆盖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通道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欧洲与东盟货物经通道实现双向流通,重庆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作用显著提升。

协同衔接作用持续深化。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运作、统一规则”原则,牵头会同沿线省(区、市)组建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并在贵州、宁夏、甘肃、新疆、重庆、广东湛江、湖南怀化等地设立区域运营平台,设立海外公司和专业化子公司,有效提升平台集聚效应。通关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15个沿线海关在重庆签署《区域海关共同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合作备忘录》。重庆海关率先开展“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监管创新,通关时间从3天缩短为半天;在全国首次实现电子口岸用户认证服务跨关区代办,单次业务节省成本近1000元,办理时间压缩2/3以上;取消进出口环节验核84项证明事项,进出口货物申报项目由229个精简到105个。

(二)加快建设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构建创新引领、协同高效的发展体系。

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主通道建设取得成效,东线通路持续完善,渝怀铁路增建二线、焦柳铁路怀化至柳州段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建成投运,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加快建设。中线通路运输能力有效提升,渝贵高铁前期工作稳步推进。G75渝黔复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G93渝遂高速公路复线加快建设。机场航线快速发展,江北国际机场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首个拥有三座航站楼、实现三条跑道同时运行的机场,开行货运航线43条。集疏运设施加快建设,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万州新田港铁路集疏运中心、秀山铁路集装箱货场扩能改造工程加快建设,鱼嘴站新建南货场集装箱功能区。在东盟国家布局8个海外仓。

枢纽口岸建设加快推进。重庆是全国唯一的陆港型、空港型、港口型和生产服务型四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果园港已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衔接,贯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开放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果园港)班列成为通达东盟最便捷的通道之一。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项目完成总工程量40%。万州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服务周边中小企业产业园、工业园区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助力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物流节点体系基本建成。初步形成市域枢纽布局,建立起以中心城区和江津为主枢纽,万州、涪陵为辅枢纽,黔江、长寿、合川、綦江、永川、秀山等为重要节点的“一主两辅多节点”枢纽体系,直接融入通道建设的区县达到31个。区域联动助力加速发展,搭建西北地区、四川毗邻地区经重庆中转集散分拨模式,在遂宁、达州等地设立集散分拨中心,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建成全国唯一的铁公水空无缝连接多式联运体系。优化境内外集装箱服务节点布局,构建集装箱共享调拨体系。果园港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将实现多式联运业务流程数据互联互通。

(三)加快建设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搭建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合作平台。

经贸往来更加活跃。与东盟国家合作基础不断夯实,出台《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与东盟国家合作行动方案(2022-2025)》,加大对东盟跨国集团、大型华人企业、世界500强亚太总部等招商引资,支持东盟国家商贸龙头企业在渝设立区域总部,助推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区域间贸易规模稳步扩大,重庆与东盟国家2021年度进出口额1292亿元,实际利用东盟国家外资16.36亿美元,对东盟国家实际投资4673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5%、124%和41%。《重庆市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将通道建设列为重要内容,推动重庆建设RCEP先行示范区。

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牵头承办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专家库,推动建立覆盖全线的运行统计和发布机制,定期发布通道发展指数,积极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实现与海关、铁路、港口、航运、场站等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牵头建设“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单证处理耗时压缩80%,准确率提高到99.99%。截至2022年底,累计签发铁海联运“一单制”提单2260单,货值12亿元。人民银行跨境金融区块链西部陆海新通道融资结算应用场景,便利企业结算与融资超32亿美元,压缩跨境结算单证审核时间90%。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金融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方案》。累计对通道基础设施、贸易物流企业发放贷款3500亿元。

品牌效应持续强化。成功争取将通道建设列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议题。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多功能经贸平台、中国(重庆)-上合组织智慧旅游中心落户重庆。推动缅甸驻重庆总领馆顺利开馆。商务部、新加坡贸工部、重庆市政府常态化举办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重庆进出口商会、中资企业(新加坡)协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共同发起建立中新工商界合作机制。与商务部研究院联合发布《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报告(2017-2022)》。会同铁道科学研究院编制《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高质量战略及评价体系研究报告》。

(四)加快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维护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动能。

支持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国际产业合作,长城汽车、海尔电器、浙江正凯加大在渝产能布局,老中经贸促进会、东盟商品集采城等20多个项目和机构落户重庆。重庆小康工业集团、宗申产业集团在印尼、泰国投资建厂,以国际化企业为主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构建。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畅通资源要素流通渠道。内蒙古、陕西的煤炭经通道运至重庆等地,缓解煤炭缺口。青海的纯碱经通道运至广西,供应当地玻璃产业。广西的玻璃经通道运至川渝地区,供应汽车产业。陆港联动更加高效,重庆参与广西钦州港运营,广西参与重庆无水港建设。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沿线地区经济增速普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重庆2021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超8000亿元,五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517亿美元。

切实保障产业安全。通道成为新冠疫情期间最稳定的货运通道之一,中国捐赠的医疗物资和食品经通道运达东盟各国。破解“一箱难求”突出问题,成功开行“铁海联运+内外贸同船”创新模式班列和铁海联运铁路箱下海出境专列,缩短在途运输时间2天,每标箱减少费用1000元,为保障供应链稳定畅通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港城融合发展,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累计在册企业超5000家,营收超千亿元。依托汽车供应链发展,重庆果园港与成都无水港实现双港联动。江北国际机场枢纽集散功能明显增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工作建议

2022年11月以来,市委、市政府专题调研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并召开座谈会,强调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重庆肩负的重大使命、面临的重大机遇,是新重庆建设的重要抓手。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作为2023年度七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提出“在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实现更大突破。”

笔者认为,重庆可立足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功能定位,在未来三年从五个重点方面协同发力,为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建设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建机制,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争取更多政策支持,联合沿线省(区、市)共同争取设立通道建设专项资金,争取将沿线省(区、市)年度重点项目清单纳入有关国家规划。支持全市各区县、新区、开发区因地制宜全面融入通道建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尽快启动渝贵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释放既有川黔和渝贵铁路货运潜力。加快推动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智能化改造和鱼嘴站南货场建设,提升枢纽集疏运能力。推动落实重点工作,加大力度推动《沿线省(区、市)与东盟国家合作行动方案》和《共建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方案》项目化清单化实施。

(二)构建高效优质的物流组织体系,助力物流服务效率和水平实现“新提升”。推动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运量年均增长超过15%,累计运量达到80万标箱以上。力争国际客运航线实现RCEP成员国全覆盖,新开3条全货运航线。织密中越、中老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开行频次,推动中缅、中泰、中马等国际班列班车常态化开行。完善跨境公路运输体系,稳定开行线路达到20条以上。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协调沿线“13+2”省(区、市)推广应用,提高通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降本增效和动能培育取得“新进展”。常态化发布通道发展指数,将覆盖范围由沿线省(区、市)拓展至东盟国家。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探索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电子化,力争签发量年均增长15%以上。推动数字提单在结算、融资等供应链金融领域延伸。降低铁海联运物流成本,新增3条多式联运线路。深化贸易规则探索,以“陆海链”为核心,打造“物流、贸易流、资金流、单证流”四流合一的金融服务平台,扩大跨境金融区块链西部陆海新通道融资结算应用场景服务范围,降低企业金融成本。

(四)推动通道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面梳理适宜通道运输的产业目录和产品清单,引导相关企业为通道提供可持续货源,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环境。支持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与电信、汽摩、装备制造等重点企业合作,打造集采交易和贸综服务平台,协同研发、制造、销售、售后等全链条服务体系。会同沿线省(区、市)制定“产业链图谱”,公开发布投资项目清单。力争重庆对东盟国家投资设立企业累计达到150家以上,带动与东盟国家贸易占外贸总额达到15%以上。实际利用东盟国家外资年均增长10%,累计突破150亿美元。与东盟国家贸易总额超过200亿美元。

(五)加快拓展国际合作空间,通道覆盖面和辐射影响力实现“新拓展”。加强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推动海外仓布点对RCEP国家全覆盖。依托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立“丝路电商”东盟合作机制。联动沿线省(区、市)新区、经开区、高新区、综保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合作园区和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加强“陆海优品”“东盟商品集采城”宣传推介,形成国际品牌效应。高水平举办沿线地区与东盟国家共建陆海新通道洽谈会、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办好面向RCEP国家的相关展会论坛。

(作者: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主任、研究员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