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的油气管道,如果发生漏油漏气的情况,怎么能在第一时间被获知?如何快速确定具体漏油漏气的点位?能否快速监测第三方施工或地形变化对油气管道造成的影响?能否对三维变形结构进行高精度形状探测……重庆大学朱涛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光纤多维智能感知技术,为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光纤多维智能感知技术目前已在油气管道、特殊安防、钢铁冶炼、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应用。得益于重庆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今年,朱涛教授团队通过重庆大学探索实施的“权益让渡”新模式,获得了该项成果的所有权,团队通过成果作价入股和融资,共投入5600万元,正加快推动成果走向产业化。这也成为重庆大学当前最大金额的成果权益让渡转化项目。
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改革任务,近年来,重庆大力推行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进一步调动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突出了产权激励是最大激励的指导思想
高校科研人员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其所有权属于单位,如果想要转化,一方面要涉及一系列流程和手续,另一方面又担心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为此,一直以来,高校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的现象。
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2020年12月,市科技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重庆市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鼓励试点单位结合实际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出了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建立成果转化绩效导向的评价机制等8项配套任务。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是对过去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改革的深化,突出了产权激励是最大激励的指导思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过程中,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进行创造是关键因素。我市从激发科研人员内生动力入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通过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由单纯的国有改变为单位、个人共同所有或按份共有等,让科研人员分享职务科技成果产权,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促进科研人员从过去的“等企业上门要成果”到主动对接企业促合作。
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据介绍,作为我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试点单位,重庆大学率先探索了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全部赋予科研人员的“权益让渡”新模式。通过颁布相关办法明确,对于允许转让的职务科技成果,学校经评估并收取一定比例资源占用费后,将成果所有权让渡给完成人或赋予完成人长期使用权,由完成人自主实施转化。
“我们自主研发的光纤多维智能感知技术,可实现长距离范围内温度、应变、振动、形变信号的高精度监测、位置判定以及入侵事件的智能识别,解决了分布式光纤传感领域的三大技术瓶颈。”朱涛介绍,通过“权益让渡”获得该成果所有权之后,他的团队很快就获得了四川院士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及成都一盏资本的投资,今年5月,他们已经注册成立重庆塔科智感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20多人的团队,一方面积极推动产业化,另一方面精益求精做产品,并初步形成四大系列产品。
在他看来,这种“权益让渡”模式,打消了科研人员过去的很多顾虑,减少了很多流程和手续带来的束缚,可以放开双手推动成果应用转化。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可以让他们更接近市场,根据市场进行高效决策,带来更快更好的发展。
不仅是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也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提升成果完成人转化自主权。
重庆理工大学周志明教授团队研发出新型纳米涂层技术,2021年底,通过作价入股及现金入股,与浙江合创涂层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重庆合创纳米科技公司,成为重庆理工大学实行科技成果完全赋权的首个案例。
今年4月,周志明教授团队研发的铝合金轻量化设计及制造技术经学校完全赋权后,他们又与多家企业等联合成立重庆明理云轻量化技术研究院,开展汽摩零部件轻量化技术研发。
“不到半年时间,同一科研团队的两项职务科技成果先后得到赋权,科研团队还成功创办了科技企业。由此可见,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创新创业之路越走越宽广。”重庆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主任宋林琳说。
150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2.3亿元
据了解,为了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我市还把推进试点和构建服务体系有机结合,建设打造了易智网、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机构,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提供有效对接和高水平服务。加速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首站”,推动科技成果就近转移转化。“目前,我们已培育国家及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5家,培育技术经纪人1400余名。”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今年7月底,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我市累计完成150项科技成果转化,转化合同金额超2.3亿元,吸引社会投资超5亿元。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以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总结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的经验做法并复制推广,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潜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努力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张亦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