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种的大米不愁销路了,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真是感谢你们。”近日,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大兴村村民张东国在家门口将300斤大米送到农禾电商“巴之源”产业基地工作人员的手中,换回900元现金。这些大米将由基地工作人员快递打包,发送到客户的家中。
依靠基地销售,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农产品交易,这在石龙镇大兴村已经不算新鲜事。而这一变化,也是巴南区委巡察聚焦“三农”发展困境,围绕解决“地由谁种、地怎么种、产品如何标准化、品牌如何打造”等难点问题,整改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村民外出
土地大量闲置撂荒
走进石龙镇大兴村,只见通过改造的农田一块块星罗棋布,通畅的农村公路串起一道道迷人的风景,处处可见“一条大道、两道风景、花树相间、常年洁美”的美丽乡村新风貌。村民们来回穿梭在地里,有的挖土,有的锄草,忙得热火朝天。
今年67岁的大兴村村民王翠银说,以前村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只能靠种包谷、土豆,勉强过日子。后来,大家思路拓宽了,开始把农田用来种蔬菜,但是大家单家独户地干,活没少做,钱却没多挣。由于在家种庄稼,村民的经济收入有限。后来,村民便开始纷纷外出务工,村里的土地也渐渐闲置荒芜了。
盘活资源
建示范基地破“三农”困境
2020年12月,巴南区委巡察组在开展巡察时,巡察出区供销社在聚焦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工作中,服务“三农”推进不力的问题。
针对巡察反馈的问题,区供销社多次跟区有关部门和石龙镇政府、大兴村积极对接联系,推动农禾电商公司和重庆兴耀花卉苗木种植股份合作社,于2021年3月在石龙镇大兴村共同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禾电商“巴之源”产业基地。
农禾电商“巴之源”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巴南区农业区位优势,利用现代农业种植技术,通过标准化的种、养、储、运、销,最终实现巴南区品牌化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创新型农业模式。基地规划用地共366亩,总投资1000万元,分为种养循环、农旅结合、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三个板块,改变了农民传统的自种、自销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充沛活力。
村民变股民
迈出致富“新步伐”
“现在土地流转给基地,不仅可以收到土地流转的钱,还能在家门口务工照顾家庭,真是一举多得,太好了。”大兴村村民张永明就是农禾电商“巴之源”产业基地建立后的受益者。
如今的大兴村,田成块、路相连、渠相通,真正将“撂荒地”变为了“致富田”。和张永明一样,大兴村已有100余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了农禾电商“巴之源”产业基地。
据悉,农禾电商“巴之源”产业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2021年,已启动首期132亩优质水稻基地建设。同时,通过线上消费帮扶和线下发展订单业务推广销售农特产品。截至2021年11月中旬,公司平台已有“巴之源”公共品牌的香肠腊肉、菜籽油、腐乳、豆豉等自有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全品类农副产品等共计1500余种,实现销售收入1019万元,线上实现销售额992.3万元,其中完成消费帮扶346.6余万元,线下26.64万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袁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