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璧山 从“西部鞋都”到“创新之城”的逆袭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2022-02-09 11:23:32 编辑:珍珍


图为璧山国家高新区一企业内的技术人员调试设备。 重庆璧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重庆璧山,向东紧紧“粘附”重庆中心城区,向西广泛辐射成渝轴线城市,地理位置优势显著。近年来,该区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成功实现由“西部鞋都”到“创新之城”的逆袭,成为成渝相向发展进程中的一支生力军。

1440家科技型企业、300家高新技术企业扎推聚集,12个孵化载体共同发力孵化科创团队400余个,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13件……新年伊始,该区晒出科创“成绩单”,一组组数据再度创下新高。同时,笔者从重庆市璧山区科学技术局获悉,该区将“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确定为未来“五新四城”发展蓝图的首要目标,吹响了冲刺千亿级经济大区的战斗号角。

图为璧山某企业技术人员在研发中心忙碌。 曾清龙  摄

创新“研究院经济”助力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科技创新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驱动力’,是现如今璧山全区上下的共识。”重庆市璧山区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陈志强介绍,近年来,该区坚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重,构建起“1+3+N”科技创新体系(即构建“打造大学城创新生态区+3类科技创新平台+若干企业自主创新”),一改十余年前以作坊式制鞋业为主的落后产能状况。

如今,科创已然成为璧山实现产业转型、提升综合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源动力”。在此基础上,璧山区打造多个科技创新母体,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院经济”,成为助力璧山向科创转型的重要载体。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便是其中之一。

在重庆市璧山区东林大道上,三幢大楼静静地矗立在马路边,没有显眼的标志,却吸引着不少科研学者的目光。

图为璧山国家高新区。 曾清龙   摄

“实验室成果要‘走出来’实现产业化,最直接的问题是高校教授懂科研,却不一定懂运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规划发展部部长林培思一语道破“研究院经济”模式的关键。林培思介绍,该研究院每年定期定点到高校、院所、企业等搜罗和筛选适合璧山产业发展的科研项目并与其合作,提供资金、设备、团队甚至是市场,帮助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化。

目前,该研究院已与全国20多所高校、30多个实验室、50多家单位组织达成合作关系。建立涵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成果资源库,累计孵化落地高科技企业21家,成功推动多个科技成果产业化。

除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外,璧山还依托两大龙头企业形成“研究院+产业园+基金”的康佳模式和“总部基地+研究院+产业集群”的比亚迪模式,均成长为璧山科技成果转化的“摇篮”。随着“Micro LED”、刀片电池、云巴等全球领先科技创新成果相继诞生,璧山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已初步成型。

筑巢引凤   以科技创新催动千亿产业蓝图

“西部鞋都”变身“创新之城”,璧山成功纳入了西部(重庆)科学城范围。

作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西部(重庆)科学城以“科学之城、创新高地”为总体定位,以“一城多园”模式推动成渝地区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互通、成果共享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如今,大量国家级创新资源要素向璧山聚拢,一系列创新载体也陆续“上马”。

30万平方米的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是璧山打造创新资源的理想栖息地之一。目前,该创新生态社区一期13万方投用,已入驻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单位50家。此外,璧山还倾力规划建设30平方公里中新(重庆)科技城,布局科技创新、产教融合、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重庆东盟合作中心五大产业组团,打造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新标杆。

“搭建创新载体的根本目的是‘筑巢引凤’,在物理空间上为科创企业、科研人员等创新主体营造舒心、愉悦的科研工作的一个场景。”陈志强介绍,除了物理空间的营造,当地政府也在政策上不断创新、加码,用“真金白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据重庆市璧山区科学技术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璧山累计发放贷款919笔48.8亿元(人民币,下同),协助255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9.84亿元;助力92家企业在2021年获得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1亿元,同比增长40.93%……

值得一提的是,璧山还将在今年试点“揭榜挂帅”科研项目,探索实施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为原则的新型科研攻关机制以及项目经费“包干”制、项目分配“赛马”制,围绕区域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传统‘自上而下’的科研方式不同,璧山正在以实际举措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构筑起‘自下而上’的科创氛围,”陈志强说。

据了解,未来5年,璧山将全面推动创新发展,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并推动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发展新引擎,推广“总部基地+研究院+产业园”“研究院+产业园+基金”等产业创新模式,规划建设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专精特新”产业园、中小企业家园等特色产业园,力争形成2个千亿级、2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罗永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