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九龙坡:打造长江生态大保护示范样板

发布时间:2022-01-17 10:30:36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夏婷

自河长制工作全面推行以来,重庆市九龙坡区河长办统筹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重庆市河长制条例》和重庆市总河长第1、2、3号令,明确三级河长141名、两级河库警长15名、河湖生态检察官5名、企业河长6名。长江九龙坡段水质稳定向好,禁捕禁采成效明显。九龙坡区“两江四岸”综合整治经验入选全市河湖整治典型案例,不仅提升了长江岸线的颜值,而且也在全市树立了全域全系全项整治示范。

冬日的九龙滩广场,不少市民来休闲留影,站在标志性建筑九龙梯的最高处,览尽长江美景两岸风光。1月5日一大早,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黄家码头社区书记傅涵来这里“打卡”,她顺着长江边的步道散步。

与游客“打卡”不同,傅涵的另一个身份是社区河长,负责长江九龙坡九龙滩段2.2公里左右的河岸线。

九龙滩江畔,蓝天白云倒映在江面上。陈林 摄

“打卡”

居民休闲会客厅 游客旅游新地标

这一处长江边消落带约150亩,三峡水库蓄水到175米后,昔日的荒坡泞泥河滩变成滨江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散步、健身的好地方。

“九龙滩以前就是一块荒坡地,现在政府对这片区域进行了打造,我们可以在这里锻炼散步,视野开阔,空气好,安逸。”傅涵碰见熟悉的居民摆起龙门阵。

70多岁的九龙坡居民李永寿,年轻时就在江边附近的工厂上班,毗江而居,至今还保留着在九龙滩冬泳的习惯,“重新打造九龙滩,给周边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不少变化。”他和冬泳队的队员感叹,九龙滩广场宽敞整洁,绿化搞得好,新修了步道,还不定期会举办“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亲戚朋友来九龙坡做客,多了一个休闲的去处。

据介绍,九龙滩“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由九龙坡区和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于2020年3月6日正式开工。该项目聚焦“两江四岸”主轴,打造“九龙滩、九龙铺、九龙坡、九龙柱、九龙梯、九龙桥、九龙馆、九龙壁、九龙窗”九大主题景观。随着传统文化的挖掘、自然景观的打造、一览无余的江岸风貌、舒适的滨江步道,这里不仅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地,还成为不少外地游客“打卡”的新地标。

九龙滩呈现的背后是九龙坡区深入践行河长制,实现“河畅、水清、坡绿、景美”生态持续向好的一个缩影。

九龙滩广场已打造成市民休闲打卡的网红地。陈林 摄

修复

山水桥尽收眼底 碧岸连天成景观

每次经过九龙滩的堤坝,让李永寿流连的是一幅名为“万里长江图”的浮雕。这是由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获得者、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教授设计创作的。

浮雕以画卷的形式,借滔滔江水向东奔流之势将其地形空间之变化展现出来,彰显出万里长江所蕴含的“从雪山到东海”的气质。在李永寿看来,中国人的治水精神、人与江岸和谐共生的关系在这幅画卷里得到体现和延续。

画卷外,九龙滩的美景更是一幅画卷,不时有飞鸟翔集江畔,九龙滩碧岸连天,山、水、桥立体山城景观尽收眼底。

2.2公里九龙滩段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岸线、全市两江四岸最大的滨江广场,赋予了九龙坡区独特的水文资源优势。如何做好“生态修复文章”,九龙坡区始终在思考和探索。

九龙坡区率先启动主城区长江消落带生态修复与景观优化工程。针对不同季节水位变化,及山地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特征,构建不同高程的滨江岸坡生态带,建设长江三峡库区城镇消落带生态恢复治理及景观优化典范。

在生态修复创新技术方面,筛选了一批消落带耐水淹植物,构建了江滩消落带逆境生态工程物种库,研发并运用了地下立体生物网络固土等固树及水土流失防治的创新技术,相关技术申报专利十余项。

据介绍,自开展九龙滩生态修复工作以来,目前已修复完成1公里江滩消落带及护坡,总面积约68000平米,其中江滩林泽57000平米,护坡野花草甸11000平米。

亲水

“重回长江” 13条绿色通道直达江滩

在傅涵的手机相册里,保存着九龙滩美景的照片,这是巡河时拍下的。

去年春季,因阳光沙滩的美好景色,这里摇身一变成了火爆朋友圈的“渝尔代夫九龙坡分夫”,成为了不少市民的耍水胜地。

九龙滩共设置有13条直达长江边的“绿色通道”,形成便捷的立体步行交通体系,满足市民亲水近水的需求。

特别是春夏,络绎不绝的市民来到江滩,沙滩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赤脚走在江边的鹅卵石上,看着缓慢流动的江水,享受长江的馈赠和亲水生活的滋养。

九龙滩以“季节性使用”为设计理念,打造弹性亲水空间,“重回长江”的设计方案不仅注重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带,而且结合地形高差,利用九龙梯、天桥、坡道、下江梯步等设施,将城市腹地与滨江空间进行缝合,构建出从山到城,达岸至水的便捷交通体系。

驻足江畔,古人在《九龙滩》描绘的“放舟清江曲,滩声阚如虎”惊涛骇浪,浪打石壁的场景变成了过去式。如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在九龙大地生根,九龙坡正走出一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重塑“江”与“人”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之路,开启了人与长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时代篇章。(邬姜 /文   陈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