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力争到2022年底,全市城市轨道交通通车及在建里程突破850公里
■城市公厕、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劳动者港湾”、人行道完善提升、街头绿地提质、“道路平整”、水厂改扩建等7件城市管理领域民生实事已完成年度任务
■2022年计划启动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277个、3089万平方米、涉及群众29万户
■城市管理App、高德地图App,目前已导入公厕信息2000余个,其余将在2022年全部导入
资料来源:市政府新闻发布会
今年以来,市住房城乡建委全力完成老旧小区改造、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山城步道建设等7项市级重点民生实事,城市管理部门则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实施了“5+2”件民生实事。12月30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交出我市2021年“民生账簿”,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负责人就相关民生问题介绍了情况。
启动831个老旧小区改造,轨道交通加快建设
今年以来,市住房城乡建委全力完成老旧小区改造、轨道站点步行便捷性提升、山城步道建设、住房保障、美丽庭院创建、易涝点及臭气整治、解决科技工作者住房难题等7项市级重点民生实事。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书记、主任常斌介绍说,今年我市启动改造老旧小区831个、2662万平方米,加装电梯1171部,增设停车位9409个,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管网堵塞、配套设施不足、物业管理缺失等问题得到解决。
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如何实施,我市出台了《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明确了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大类改造内容。预计2022年将启动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277个、3089万平方米、涉及群众29万户。
发布会上,常斌还介绍了我市轨道交通建设情况。今年我市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加快构建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已达到385公里,在建线路340公里,建设规模达历史之最,创造了全球线路最长、日均客流量最大的跨座式单轨线路等多项“第一”。
明年1月底,9号线一期将建成通车,实现从高滩岩到回兴一车直达。到明年年底,包括4号线二期唐家沱到石船,10号线二期鲤鱼池到南滨路,9号线二期回兴到花石沟,5号线北延伸段园博园到悦港大道,江跳线江津城区到跳磴等线路都将建成,争取到明年年底,全市城市轨道交通通车及在建里程突破850公里。
此外,今年我市还加快构建一体化城市路网,新增跨江大桥3座,累计建成跨江大桥34座;实施62处“堵乱点”治理;对弹子石、刘家坪等30个轨道站点进行便捷性提升,通过修缮破损步道,建设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增设电梯,减少市民绕行,步行乘坐轨道更方便。
加强公厕建设和公园建设
今年,城市管理部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实施了城市公厕、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劳动者港湾”、人行道完善提升、街头绿地提质5项民生实事。同时,开展了“道路平整”、水厂改扩建2件民生实事。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谢礼国介绍说,自2017年7月以来,我市新建公厕2500余座、改造公厕1600余座,公厕总量达1.4万余座。
针对“厕所难找”,我市城管部门在高德地图导入公厕信息,让市民通过手机轻松找到最近的公厕。目前,城市管理App、高德地图App上已导入公厕信息2000余个,其余将在2022年全部导入。
“针对‘厕所脏臭’问题,我市城管部门引入了泡沫冲水、烘干机等智能化设备,并提供充电、休息等人性化服务。”谢礼国举例说,今年8月升级投用的南岸区烟雨路公厕不仅具备新风除臭、人脸识别取纸等功能,还是全市首座“潮汐公厕”,可以根据如厕流量自动优化男女厕位,减少如厕排队时间。
同时,我市大力改造城市的边角地,打造市民家门口的“健身房”和“后花园”,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用109座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新建投用城市公园105座,公园总量已达2000多座,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了更多好去处。
大力整治易涝点、道路不平等城市问题
据介绍,今年我市对两江幸福广场、望海花市等108处易涝点进行了整治,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积水成洼、市民一脚一泥的状况持续好转。
同时,对居民生活聚集区,市场、医院、学校周边,核心商圈、广场公园、交通节点、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区域,整治臭气点位1208处,困扰群众的排水管道臭气散逸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此外,今年我市还启动了“道路平整”专项行动,重点围绕道路破损、颠簸、开裂等7大类问题开展整治。
在整治中,我市坚持“快进快出”原则,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并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施工大幅缩短了工期,行车时车内声音比原先降低5-8分贝,既节能环保又平整舒适。目前已整治车行道286公里、面积427万平方米。
同时,针对一些人行道“走不通、不安全、不舒适”等问题,2020年以来,我市实施人行道完善提升行动,重点围绕“路、树、灯、箱”等要素开展“微整形”,共完善提升人行道1380公里。(周松)